便宜的期刊之斯特林建筑思想转变过程 (2)
2.3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1959)
斯特林50年代设计的莱斯特大学工程馆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赞誉,由于地段狭小,工程馆包括了一个几乎占据了整块基地的大型单层厂房和一个高起的塔楼,其中包括办公,实验室塔楼,讲堂和楼电梯井。
该建筑由机械车间和教学科研用房两部分组成。如果取走顶部建筑就教学科研用房部分的体形极具表现力,它包括大小两个阶级教室,分别布置在3层和2层。在立面上反映出阶级教室内部地面的升起而形成斜向挑出的实体。大教室上安排了办公室楼,小教室上安排了实验室楼。在建筑的中心部位安排了交通一层为三角形平台,三角形适应了公园的道路。
莱斯特大学工程馆选用坚实的砖材和透明的玻璃为建筑材料,砖材之间的缝隙较小,与以前的建筑相比,显得细腻,但形态上更加的自由,不同功能的房间拥有不同的形态,倾斜的打小报告厅,通透的竖向办公楼,实验楼,和水平展开的车间。体块间自由的组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的具有视觉表现力和构成主义手法相似。
3.历史,城市,建筑,环境
历史像一长河,各个时期的建筑就像动植物的化石那样一点点地沉积下来,拼贴成现在的面貌。——科林•罗 《拼贴城市》
3.1 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解散,现代建筑的权威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各种建筑思潮纷纷涌现,如:后现代主义,新理性主义,解构主义等等,与现代建筑全球化相反,新的建筑思潮中城市与环境,建筑与历史等受到重视。
20世纪70年代,斯特林经历了风格上的第三次转变,1979年设计的德国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无论在材质,形体,空间,充分考虑了建筑,历史,环境之间的关系。
3.2 柯林·罗《拼贴城市》
柯林·罗(Colin Rowe)是斯特林在利物浦大学时期的老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柯林·罗敏锐的观察到“现代主义”对旧的城市肌理的破坏。他在著作《拼贴城市》中提到“城市是一个博物馆”(the city as museum),城市不仅可以容纳新的东西,还能容纳旧的东西,即新与旧的共存、历史与现实共生。这个物馆中,有新有旧,却是一个完整的和谐整体如同张钦南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历史像一长河,各个时期的建筑就像动植物的化石那样一点点地沉积下来,拼贴成现在的面貌。柯林·罗的影响对斯特林是长久的,斯特林一生中的大多作品都十分关注城市和历史。
3.3(1) 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1979)
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建于80年代,是斯特林创作的巅峰之作,凭借着这座建筑,斯特林获得了普利策将。斯图加特在二战之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古建筑大部分被销毁,建筑用地紧邻斯图加特老美术馆(1837),这是一个平面城U字形的新古典主义设计的建筑,建筑基本保留了基地周边的老建筑,平面也采用U字形,只是中心是一个中空的圆形,将城市中的人们引入建筑。中空的圆形深受柯林•罗《拼贴城市》中:图底关系的影响。虚的空间更成为了建筑与城市之间很有活力的公共空间。
3.3(2) 威尼斯双年展书店 (1989)
两年一度的博览会场用地是一个比邻军械库的面积很大的公园,代表不同国家的展馆建立在一片大树环绕的草地上,斯特林的这个建筑由于要保留每一棵树,所以建筑像一艘船一样驶进两排树之间,又叫“书店船”。
这艘书店船占地约200m2,紧邻意大利馆,位于通向瓦帕里特的步道旁的林荫道上,大大的屋顶,向下倾斜,低调的建筑姿态,平行于两旁的树木,仿佛像一艘船一样静静的停泊在这里,与环境和谐。
3.结束语
作为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斯特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筑生涯,直到90年代去世,40多年的从业生涯,正是现代建筑风云变幻时期,斯特林的创作风格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转变,直至70年代转向建筑与城市,文化,历史之间,为现代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美] 科林·罗 《拼贴城市》 童明译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窦以德 《詹姆斯斯特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7.
[3]孙元元 《 艾莉森+彼得·史密森——英国建筑大师》 [M]. 辽宁 ,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5-9-1
[4]刘滨谊 《新的探索——史密森夫妇近况》 [J] 上海时代建筑 1989—3
[5]郭洪兰 《尊重历史,尊重玉不境》 [J] 北京 世界建筑 1994-1
[6]常钟隽 《詹姆斯·斯特林谈建 [J] 世界建筑 1994-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shushejilw/85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