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状况

发布时间:2019-04-22   |  所属分类:职业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状况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师范院校地理科专业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就业状况

  关键词:就业;地理科学专业;民族地区地方师范院校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贵州省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在社会发展和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源。其中地方高校是提供人才资源的主要阵地。为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教育部在20世纪末就开始启动实施了“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加强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2]。探索高校毕业生流动规律有助于了解区域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有助于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3]。毕业生就业状况一直是社会各领域关注的焦点,学术界也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目前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研究大多从宏观、定性等层面展开[4-5]。地理科学专业是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到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学科之一。在全国初、高中都设有专门的课程,而且是高考科目之一,所以地理科学专业方面的教学人才需求很大。吴建章[6]提出从高校和个人两个层面提出了加强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培养的策略措施,高校要加强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个人要树立教师职业价值观和加强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孙中伟等[7]提出了地理类专业学生主要的4个培养方向,对社会需求进行了评估,分析了高校地理类专业就业需求、课程设置与学生期望的错位,提出了应对策略;薛治国等[8]提出在大量非师范高校毕业生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地理学专业就业形势严峻,而工程技术专业社会需求量巨大,因此需要加强相关实践技能练习,探索适合当前社会形势的教学体系;陈淑清和董立峰[9]从就业导向出发提出师范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汤莉[10]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毕业生为例进行了大学生就业成本的研究,在科学合理指导高校就业工作、提高就业效率、降低就业成本、节约就业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熊平生[11]对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就业影响因素,对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于正松[12]提出“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的实习促进就业的模式,是在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主导理念引领下,借用现代市场营销的观点,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意见,也为用人单位节省了员工岗前培训与教育成本;张彦和周兴[13]分析了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内涵,提出了提高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措施;郭玲霞等[14]基于学生生源和就业信息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近10年来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结构及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开办于2007年,是师范类专业中发展较快的,而且一直是就业率比较高的专业。基于统计数据,对黔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地理科学专业开办以来的就业情况,总结就业去向、就业行业以及就业地区,并分析其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为促进地理科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择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22011年以来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分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自2007年开办以来,招生规模稳定,就业率高。从2007—2012年有6届毕业生,每一届都稳定在60人左右;2012年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方案,2012年招收学生增加到75人。招生和就业人数都呈波动上升趋势(图1)。就业率保持稳定在90%以上。该专业就业率一直较高且稳定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采取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积极措施,最主要的是培养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2011年的毕业生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第一届毕业生,因为基于社会需求设立了这个专业,所以第一年的就业率达到了94%。2012—2016年,就业率基本稳定维持在90%以上,2016年以前基本稳定在92%左右,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图2)。

  2.1就业地区分布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大多数来源于贵州省,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在贵州省工作。回到生源地的人占大多数,一般在家乡附近择业,到外省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通过服兵役、考研等到其他地区情况一直都较少(表1)。2011—2016年,在生源地就业的毕业生比例都稳定在50%左右,在相邻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在45%左右。2016年在生源地相邻地区、外省等其他地区就业的人数开始增多,一部分学生倾向于考研来继续深造,也有少部分人为了响应国家应征入伍的号召,选择去服兵役。

  2.2就业行业分布

  2.2.1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地理科学专业属于师范类专业,大多数毕业学生选择做中学教师,就业行业相对集中。一小部分人会选择到其他单位上班或者考研、自主创业、应征义务兵等。极少数人到气象局、水利局、农业局等单位,一方面因为是地方院校,知名度和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单位大多需要研究生水平,因此能到这些单位工作的人数相对较少。到国土部门工作是继中学教师职业外的另一个热门行业(表2)。2.2.2就业行业逐渐多样化教师行业仍然是就业行业的首选,但2013年以后选择其他行业就业的人数开始增多,就业行业逐渐多样化。2016年已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主要是由于2013年开始国家鼓励大学生多方面就业和社会人才需求增多的前提下,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了诸如考研、自主创业、服兵役等多种就业方式。

  2.3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2.3.1就业去向趋势就业去向由集中转向分散,选择事业单位的毕业生仍然占多数,但选择事业单位的人数减少,公务员行业人数逐渐增加,其他行业的人数增加也较快。2013年以后选择其他方向就业的人开始增多,如国营单位、私人企业等就业的人数逐渐上升。地理科学专业每年在事业单位就业人数比例在60%,均为中学教师和特岗教师,公务员的比例为17%,相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占比较少(表3)。就业去向的转变2013年以前到其他行业就业的人数较少。2013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推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公告》,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等地区就业,以及到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应征入伍义务兵役等,因此2013年以后选择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人数比例在减少,而选择其他就业方向的逐渐增多,近几年会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3建议

  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近6年毕业生各类就业数据分析来看,地理科学专业招生和就业都呈上升趋势,且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就业地区以就近生源地为主,就业行业以中学教师为主,但就业去向逐渐呈现多样化。就业率虽然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研究期间呈现下降趋势。基于以上分析,针对招生和就业提出以下建议。

  3.1形成办学特色

  不同高校对地理科学专业培养的方式不同。从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地理科学专业应当培育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现代化人才。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要全面发展。鉴于没有固定企业来我校招收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的人才,需要尽快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业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而是延伸到气象局、水利局、国土局等相关用人单位。

  3.2优化专业培养体系,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目前的学生培养体系虽然已经渐趋成熟,但在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培养上面还要进行优化,特别是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的培养机制,有利于用人单位充分了解毕业生的情况,实现实习期与就业期的衔接,使学生提前上岗,缩短就业途径。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拓展实习基地,为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创造有利条件。受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地理科学专业发展逐年加快,这就要求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素质应该要逐年增高,逐渐提升就业率。因此,地理科学专业需要不断优化培训体系,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和满足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

  3.3加强就业指导

  从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来看,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参与西部计划和基层就业项目的较少,因此,需要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增加就业途径。具体做法可以增加就业指导课,让毕业生更明确就业的方向;通过宣传栏的方式,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就业的流程和方向等,从而提高就业率。

  3.4增设专业所需实验器材、书籍、辅导课程

  地理科学专业在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做很多实验,如土壤成分、水质的测试等,实验室的基本设备还需要增加;在地理科学专业学习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外国文献,查询资料也会用到很多国外的网站,但由于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地方院校,外语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希望学校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相关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主要是英语),找到更多的学习方法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3.5严格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培养高质量人才

  由于社会各界对地方普通高校和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认可度不同,一般认为名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比其他普通院校的要高得多。鉴于此,地方普通高校应该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培养能胜任多种工作的高质量学生。这对提高就业率是至关重要的。

  3.6扩宽就业渠道

  从对已就业行业调查看,主要集中在中学教师、国土局、教育局等领域,就业行业分布比较集中。但本专业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地图学、地貌学、环境学、GIS等专业课程和相关技术操作,可以从事与建筑、土地测量等方面的相关工作,在地图出版社从事地图的绘制或编辑,也可以在旅游局、农业等部门从事工作,还可以在相关科研单位从事科研或从事地理教研活动。因此需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加选择和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就业率。

  作者:胡向红 许玉凤 贺恋恋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iyejiaoyulw/20187.html


    上一篇: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不可以融入校园文化
    下一篇:怎样渗透语文职业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