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武汉市养老机构GIS时空演变及变化趋势

发布时间:2019-01-16   |  所属分类:城市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对武汉市养老机构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进行探索,研究表明武汉市养老机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1949-1964年)公办养老机构兴起;停滞期(1965-1976年);发展期(1977-1996年)公办为主,社会办为辅;繁荣期(1997-2017年)社会办为主,公办为辅。养老机构资源在配置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变化趋势上,武汉市养老机构规模呈中型化发展,养老床位呈增长趋势;公办养老机构主要往新城区分布,社会办养老机构主要往中心城区发展;不同所有制养老机构的发展和与政策制定和实施密切相关。

四川劳动保障

  《四川劳动保障》是四川省社会保障论文发表期刊,1984年成都市创刊,宣传党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各项方针政策,传递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动态,介绍国内外劳动保障改革经验,为各类用工单位和城乡劳动者提供政策服务。

  一、引言

  2014年11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复了《武汉市养老设施空间布局规划(2013-2020年)》,规划按照“增加总量、保障基本、全市平衡、分区指导”的策略,大力提升各级、各类养老设施的数量和质量。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再次强调,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要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合理布局。截至2017年5月,武汉市共有养老机构288家,然而武汉市养老机构如何分布?养老机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养老机构发展有何趋势?此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探索武汉市养老机构在1949-2017年的空间演变过程,总结武汉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为武汉市养老机构未来发展,武汉市养老资源的布局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通过查阅武汉市民政局官方网站发布的资料,收集养老机构的基本信息,包括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截至2017年5月2日)。成立时间来源于湖北省养老服务信息网和电话调查。占地面积及人口数量源于2016年统计年鉴。相关政策来源于国家政府网站、国务院官网、老龄办网站、武汉市民政局等官方网站。

  (二)研究方法

  1.通过绘制武汉市1:1万的行政区划图,形成矢量地图作为武汉市基础地图,在百度地图上查询各养老机构的地理位置获取点坐标,然后与基础地图进行匹配,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利用EXCEL软件对成立时间进行分析,总结养老机构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時间段成立的养老机构进行空间分布制图,总结其区域发展特征。

  2.对武汉市公办和社会办养老机构分别做核密度分析,展现整体分布特征的同时,对比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分布特征。运用SPSS软件对武汉市各区域面积、人口数、养老机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个区域的养老机构资源密度指数。

  资源密度的评价指标应当综合考虑资源的空间密度和人均密度,朱俊民在基于卫生资源在人口和地理面积的均衡分布原则中,运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ealthy resources density index, HRDI),计算公式:HRDI=■,研究了贵阳市的社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养老机构和卫生服务机构在具备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上是一致的,故本文将该计算公式运用于养老机构资源密度分析。

  三、武汉市养老机构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一)武汉市养老机构发展的时间分析

  武汉市共分为武昌、汉阳、江岸等7个中心城区,黄陂、新洲、东西湖等6个新城区。按照性质不同,武汉市养老机构分为公办和社会办两类。通过对成立时间进行分析,可将其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如图1,图2所示:

  1. 1949—1964年,养老机构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成立的养老机构性质都为公办,且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市直一家,区级五家,农村福利院一家,共计七家。1949年6月首家公办养老机构成立,随后陆续又成立了武昌区和硚口区社会福利院等6所,收养对象主要为“三无”“五保”老人。

  2. 1965—1976年,养老机构的停滞期。这十年里,武汉市养老机构数量并未增加,养老机构未呈现出发展趋势。

  3. 1977—1996年,养老机构的发展期。从1977年开始,武汉市养老机构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1983年开始,每年都有新的养老机构增加。到1996年时,武汉市养老机构累计达到了41家。虽然增加的公办养老机构仍然是主力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社会办养老机构:1984年成立了江汉区天门墩社区养老院、1986年成立了江岸区三合社区养老院、1989年成了武钢南山老年公寓。此阶段成立的养老机构均匀地分布于武汉市的中心城区和新城区。

  4. 1997—2017年,养老机构的繁荣期。从1997年开始,养老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态势迅猛,公办养老机构数量呈缓慢增加趋势。到2017年5月,武汉市养老机构达到了288所。养老机构也由公办模式发展为公办民营、民办、民办公助多种形式。2013年成立的佛祖岭福利院,是武汉市首家公办民营改革试点的养老机构。从区域分布来看,这个时候的养老机构主要分布于武昌、青山、江岸、汉阳、硚口和洪山。其他新城区也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

  (二)武汉市养老机构发展的空间分析

  1.武汉市养老机构分布情况

  武汉市共有养老机构288家,其中公办91家(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类),城市公办类由2家市直和13家区级养老院组成,共计15家。剩下的76家农村养老院主要分布在各区所辖的街道或者村庄,数量最多的为黄陂区(20)和新洲区(20)。社会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形成互补,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数量达197家,最多的是武昌区(36),数量较少的是江夏区(4)和汉南区(3)。

  2.武汉市养老机构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指计算要素在其周围邻域中的密度,本文将其运用于养老机构整体的区域分布研究,对两类养老机构分别进行核密度制图,如图3所示。公办养老机构布局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核呈现,所以不做展示。养老机构整体呈现四个核:汉阳东、硚口东南、江汉南、江岸西南、武昌西南部组成的一个大核;武昌和洪山的交界处;江岸中部;青山西北部。社会办呈现六个核:江岸西南、硚口东南、汉阳东部组成的一个核;武昌区和洪山交界处;汉阳区和硚口区的交界处;江岸区的中部;青山区的西北部;武昌和洪山交界处。

  3.武汉市养老机构资源空间分布

  养老机构资源密度和地区人口密度成正比,说明养老机构的资源配置是合理的,表1养老机构资源密度指数核算结果表明,武汉市养老机构资源配置基本合理,中心城区资源密度普遍高于新城区,排在前三的是硚口区(14.04)、江汉区(14.02)、武昌区(13.00),江夏区资源密度最低(1.38)。也有部分地区资源配置表现出不合理性,比如汉南区的人口密度最低,但其养老机构资源水平在13个区中位居第七,洪山区人口密度居中,但养老机构资源密度偏低。

  四、武汉市养老机构发展变化趋势

  (一)武汉市养老机构规模变化趋势

  根据《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养老设施建筑可按照床位数量分成小型(小于等于100床)、中型(101—250张)、大型(251—350张)、特大型(大于350张)。2015年底,武汉市有286家养老机构,养老床位6.1万余张,平均每家213张。2017年,养老机构288家,养老床位增加到6.19万张,平均每家210张。按照《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武汉市各类养老金机构整体上趋向于中型养老机构发展。要判断养老机构设施整体规模大小,还应当考虑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2016年底,武汉市每千名老人拥有36张养老床位,湖北省为31张,全国平均为31.6张。武汉市养老设施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及全国平均水平,并计划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50张。可见武汉市在床位规模上呈增长趋势。

  (二)养老机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

  武汉市公办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变化主要依据市行政区划,社会办养老主要分布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区。公办养老机构是政府为了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承担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为“三无”“五保”老人以及高龄、失能经济困难的老年群体,提供基本的養老服务的机构。所以其布局主要是依据武汉市各行政区划展开,分布在武汉市各个街道以及乡镇,布局相对均匀和分散。社会办养老机构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使用非财政资金投资举办的,不得不考虑经营成本和收益,营利性也在所难免。因此会倾向于老龄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经济条件好、低价适中的街道或者乡镇。这样一来社会办养老机构就主要集中在: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等一些中心城区。

  (三)不同所有制养老机构变化趋势

  公办和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变化趋势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密不可分。1949年到1976年,养老机构主要是国家或者政府包办的形式,承担救济和改造职责,武汉市养老机构全部为公办性质。增长时期,公办性质仍然为,但是在政策的支持下,社会力量也开始涌现。1984年和1989年民政部分别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办”和“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方针。1984年,首家社会办养老机构成立:江汉区天门墩社区养老院,1986年成立了江岸区三合社区养老院,1989年成立了武钢南山老年公寓。1997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等、武汉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上政策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水电费减免、人才队伍建设、行政许可等多方面,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给予大力支持,所以在1997—2017年期间养老机构迅速发展期,社会办养老机构逐渐成为主要力量。

  五、结论

  以上研究表明,武汉市养老机构空间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1)萌芽期(1949-1964年):公办养老机构的兴起;(2)停滞期(1965-1976年);(3)发展期:(1977-1996年):公办为主,社会办为辅;(4)繁荣期(1997-2017年):社会办为主,公办为辅。养老机构的布局特征表现为:社会办养老机构多集中在中心城区,公办养老机构分布比较均匀和分散,主要以农村福利院的形式分布于各个乡镇或村。在资源上,汉南、黄陂、洪山区养老机构资源表现出不均衡现象。在变化趋势上,武汉市养老机构规模呈中型化发展,养老床位呈增长趋势;公办养老机构主要往新城区分布,社会办养老机构主要往中心城区发展;不同所有制养老机构的发展和与政策制定和实施密切相关。

  武汉市养老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社会办为主,公办为辅,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协调发展的局势,在养老机构的规模和布局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空间布局仍然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养老机构资源均衡分布还需更多的努力,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手段加以调节,使武汉市养老机构的发展更具合理性。

  参考文献:

  〔1〕何邕健,刘同德.基于资源密度的西藏农产品开发潜力空间分布[J].经济地理,2009,(08):1365-1369.

  〔2〕朱俊民,朱焱,陈燕妮.贵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GIS空间布局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12):1650-165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anlilw/19978.html


    上一篇:秦皇岛休闲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边缘城市理论下大连空港新区发展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