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论文发表城区环城河沿线景观设计(2)
根据场地现状交通需求,可将场地内的11 座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 以机动车通行为主的桥,二是以人通行为主的景观桥。
(1)车行桥设计
车行桥设计风格与已设计新城区中型桥梁相统一,桥下净空达到2M,满足游船通航需求。
(2)人行桥设计
人行桥采用木材质拱桥形式,与连续亲水木栈道相连,渲染滨水休闲氛围,同样桥下净空达到2M,满足游船通航需求。
3.3规划设计分析
3.3.1 夜景照明规划
(1)照明依据
根据本次景观规划的空间格局和各区域功能定位确定照明规划的基本思路,技术标准参照修编的《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夜景照明设计标准》,《城市照明规划规范》。
(2)照明设计原则
照明规划的设计原则是在确保夜间照明安全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将主要的景观节点的照明重点处理,达到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的效果。确定规划区域内的照明分区和各分区定位达到整体丰富结构清晰的目的。同时,根据深层生态学原则,充分考虑其他生物群种对光环境的需求,避免人造光对其他动植物的负面影响。
废墟广场、滨水湿地公园及天元广场等主要景观节点区是照明处理重点,是整个区域的最亮点;古城入口、商业街入口广场等区域打造次级照明节点,亮度弱于主要照明点。道路系统照明形成整个景观中的线形照明,滨水景观界面照明区,形成整个景观中的面状照明。
突出照明的科学性,布光的隐蔽性,被照对象的亮度和颜色与周围环境既有差别又合谐统一。灯具造型现代具时代特色,尽量采用高光效、无眩光光源,且不影响白天环境的景观。所有照明器材选材,必须满足安全、美观、经济、功能及维护方便等要求。
3.4景观结构规划
3.4.1总体景观结构可概括为: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营造多种景观元素的有机融合。
3.4.2面状景观开放空间人流量比较大,是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聚集地。在设计上与周边场地、建筑密切结合,配合穿插其中的林下休憩空间,共同营造出极具特色的丰富多样的滨水休憩空间。
3.4.3线状景观开放空间人流量相对较少,主要以连续的亲水步道为主。与面状景观开放空间构成一动一静的对比。同时结合周边现状场地为人们提供连续良好的林下休憩活动空间。
3.4.4点状景观开放空间即为各轴带上及周边分布的多个景观节点,包括主次入口、核心景观区、若干特色主题院等等。各个景观节点功能不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3.5景观视线规划
3.5.1场地主要以环城河周边形成的景域为主,整体分为视线通廊和连续景观界面两部分。
3.5.2场地中以东西贯穿的视线通廊为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营造出通透连续的景观视线。
3.5.3围绕环城河周边的自然式缓坡入水景观形成统一连续的自然景观界面。在古城区围绕环城河两岸形成对景。
3.6植物配置规划
场地种植设计按类型及区域特色分为滨水植物带、道路绿化带、游憩广场植物带、庭院绿化带四类,具体区域植物设计如下:
3.6.1滨水植物带
保留现状柳树、补植大乔木,去除低矮、杂乱灌木。形成林下休憩空间保证人们的游览休闲功能;在临水局部位置,采取缓坡入水的形式,植物选择以乔木和地被为主。驳岸边搭配种植湿生及水生植物,既具有观赏价值,对驳岸也有良好的固土作用,同时在雨季对河水有一定的涵养与协调功能。
3.6.2道路绿化带
选取观赏性强、遮荫性强,分支点较高的乔木为主,可有效隔离外界噪音,过滤汽车尾气,净化环境。
3.6.3广场绿化带
树阵式栽植高大阔叶乔木纯林为主,林下空间保证人流自由活动。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配以花卉等地被植物,形成四季皆景的植物景观。植物种类丰富,为游人营造出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观环境。
3.6.4庭院绿化带
主要采用分枝点较高的常绿乔木与地被相结合的种植方式,营造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小型开敞空间,体现休闲的氛围,为游人提供良好的休憩林荫空间。组团通过几种特色树种突出各自的主题,在同中求异,形成丰富的组团植物景观。
4、结语
社会飞速发展,时代不断进步,需要以动态的、积极的视角去去理解环城河景观的深刻文化内涵。通过时间的脉络可以发现,过去城市是原始的落后的,其特征是无章的、无序的,而在未来,我们要构建科学和谐的生态城市,使其改变为有机的、有亲和力的宜居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anlilw/9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