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基于高层深地基的沉降措施及计算方法探讨(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S=H·CC/(1+E0)·log(p0+Δp)/p0

由于土的应力历史对土的压缩性能有较大影响,应先推估土的受荷历史和计算未来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土可能产生的新的压缩变形。

确定了土的固结性质,并分别确定正常固结土和超固结土的现场压缩曲线,这里仅示出推求结果。

经过大量研究者的证实,无论土受何等程度的扰动,在室内进行压缩试验时,所得的多条e-logp曲线在0.42e0处附近都趋于一点,由此推算土的现场压缩曲线势必也通过该点。同时假定试样的孔隙比还能保持现场原位条件下的数值e0。另外在超固结土中由室内的回弹再压曲线可知在曲线中存在一个滞后环,其斜率应为超固结土的超固结段压缩量的膨胀指数Cs,超固结土在压缩应力ΔP作用下的压缩量就由超固结段的压缩量S1和正常固结段的压缩量S2两部分总和而成。其计算公式为:

Si=S1+S2=Hi/(1+e0)·(Cs·logpc/p0+Cc·log(p0+Δp)/pc)

当Δp较小,p0+Δp<pc(先期固结压力)时,则土始终处于超固结状态,此时土层的压缩量计算公式简化为

SI=Hi/(1+e0)·(Cs·log(p0+Δp)/pc)

3、关于初始沉降及次固结沉降的计算

实际地基的地质条件往往较为复杂,有时可压缩的软土层分布较厚或土层分布不均,基底面又不是排水面,对较软的粘性(亚粘性)土来说,次固结沉降在总沉降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时初始沉降就不可忽视;又如砂性较重的地基,由于固结排水速率很快,初始沉降与固结沉降这两部分已融合一起难以区分,这些都必须计算初始沉降或次固结沉降。由于篇幅有限,具体计算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在工程设计中,有时我们不但需要预估建筑物基础可能产生的最终沉降量或沉降差,而且还常常需要预估基础达到最终沉降量所需的时间或者预估建筑物完工以后经过某一段时间可能产生的沉降量,即基础的沉降量与时间关系的问题,目前多以饱和土体单向固结理论(一维固结理论)为基础进行求解(当然还有二维、三维固结理论,分别用于解决土坝和砂井、塑管排水法加固地基问题),这里就不再一一叙述。

结束语

基础是上部结构的根本,又因为地基的复杂性和区域性,合适的地基处理和适当的基础选型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地基和基础的设计,并要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最终确定一个经济合理的方案。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工程师门的责任心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2]《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3-17-91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GBJ79-91

建筑设计论文发表http://www.uuqikan.com/jzsjlw/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349.html


上一篇:浅谈高层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技术
下一篇:浅议集中供热锅炉房的自动控制设计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