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规划思路的研究
1 研究背景
1.1规划重点处理好两大关系:
(1)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包括优化落实上位规划、协调同位规划两方面;
(2)与周边地区关系,包括与新城以及老城区的生产与生活关系,与生态廊道的关系两方面。
1.2重点解决的两大问题
规划重点解决两大问题:(1)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包括综合交通和物流支撑体系、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公共服务设施支撑体系;(2)控规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提出具体的控制方法和措施。
(1)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包括综合交通和物流支撑体系、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公共服务设施支撑体系等内容。
综合交通和物流支撑体系:研究对外交通、道路交通系统、货运交通系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等,确保综合交通和物流支撑。
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规划对水、电、气等能源供给体系的供给能力与规划区未来产业发展规模进行比较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支撑体系: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规划区公共服务设施支撑体系进行研究,硬件方面包含产业配套服务系统,软件方面指信息化平台建设。
(2)控规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根据集聚区的特点,提出结构控制、要素控制和开发控制的分层控制思路,引入虚线引导体系,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细化集聚区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加强针对性。
分层控制:有效实施和管控规划区的建设。工业项目建设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为了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提出兼顾弹性与刚性的分层控制方式,即:\"结构控制\"——控制园区结构性的路网骨架和空间系统;\"要素控制\"——落实重要项目和大型基础设施;\"开发控制\"——对典型开发地块提出详细的地块划分模式和控制指标要求。通过分层控制,有效指导规划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建设与开发。
引入虚线引导体系:针对中小型企业项目不确定性,引入道路红线、用地红线等虚线引导系统,采用示意性路网、弹性布局等措施,\"刚性控制+弹性引导\"有机结合,使规划更具可操作性。
细化工业用地控制指标——容积率采用上下限控制、增加工业用地建筑系数下限控制指标,加强针对性。
2 规划原则、目标
1.1规划原则
遵循上位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规划结构、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进行深化、细化,提出符合中小企业规模的用地功能、构建支持保障体系、布局体现土地价值、按照规范要求编制和引入弹性控制体系等五大规划原则。
(1) 符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用地功能——针对性。用地布局必须契合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产业对用地位置和规模的要求。
(2)构建支撑保障体系——科学性。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支撑保障系统,为规划区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和安全保障,包括港口支撑体系、综合交通和物流支撑体系、市政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公共服务设施支撑体系、综合防灾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3)布局体现土地价值——实效性。分析论证开发条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最大程度挖掘用地的潜力,使土地价值最大化,体现市场的实效性。
(4)按照规范要求编制——规范性。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和政府相关条例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次规划。
(5)引入弹性控制体系——可操作性。针对园区远期中小企业项目的不确定性,引入弹性控制系统,采用弹性路网、弹性布局等措施,\"刚性控制+弹性引导\"有机结合,对下位规划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1.2规划目标
依据本区域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在对产业选择与布局、支持保障体系等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通过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规划,确定规划区规划目标为:建设安全、先进、配套完善的中小型企业集聚中心;成为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增长极。
3 地块划分、指标控制
针对集聚区产业特点,结合产业布局、功能分区、道路及用地权属对地块进行划分、编码,考虑远期引进中型项目的可能性和项目规模的不确定性,引入弹性控制体系,通过弹性划分地块、划定弹性道路、引入建筑系数控制和容积率上下限控制,使规划控制更具弹性和可操作性。
4 在实施管理中的应用
4.1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把中小企业发展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典型,推广经验,表彰奖励贡献大的中小企业,营造重视、关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有关职能部门抓住市里支持企业搞活、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等政策机遇,把工作作风切实转到制定规划、政策引导、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上来,为中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端人才的居住证办理、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便利。并以\"集中、精简、高效、优质\"的服务标准,缩短业务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4.2搭建技术平台,鼓励企业创新。以项目为载体,运用科技投入、搭建平台、奖励优惠、资金匹配、加强服务等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中小企业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和试制、设备检验、生产工艺改进等创造条件,切实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有限土地,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引导中小企业推动生产技术水平进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ihualw/45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