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教师论文发表游离于高校教学视野下的边缘人及其回归策略

发布时间:2018-11-14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教师论文发表了游离于高校教学视野下的边缘人及其回归策略,什么是高校教学视野下的边缘人?在高校课堂上总有一些上课不认真听讲,表现不理想的学生,那么如何才能帮助这些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中来呢?这对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教师论文发表

  关键词:教师论文发表,教育论文投稿

  1 前言

  为适应国际社会先进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院校深入进行了教育教学的综合研究、人才培养、课程和实验教学、教学质量体系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而教学质量体系保障的改革是培养和管理高质量人才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其中高校课堂视野下的“边缘人”学习现状是学院对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体系保障需注重的一个重要环节。

  高校教学环境中的“边缘人”通常是指在课堂上玩手机不认真听课,或看课外书不理睬教师,或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或选择沉默等表现不理想,或已被教师忽视或冷落的学生[1],简单称这些学生为游离于高校课堂视野下的“边缘人”。为全面照顾每位走进教学课堂的大学生均能受到平等教育,共同享有教学课堂优质资源,当前在国内外的许多院校,对游离于教学视野下的“边缘人”现象及其回归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一个热门话题。因此,研究“边缘人”现象及其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来的问题,具有实际的教学价值和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2 游离于高校教学视野下“边缘人”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观不断改变,在热闹的课堂氛围中,总有与之不协调的一面:少数学生神情冷漠,只管做自己的事,尤其当前课堂中学生不断看手机的问题,周围发生的一切仿佛与己无关;在做实验或参与小组活动中,他们也被编入某个小组,但他们是不参与讨论与活动的。教师和其他学生似乎并不在意他们这样的表现[2],成为班集体中最不受重视的学生,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家称这些学生为“边缘人”。许多时候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的形成受教师教学价值观念、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及其他因素的负面影响。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并非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注,不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和肯定,有些彻底放在被遗忘的角落。

  从上述情况看来,“边缘人”的形成除了本身的性格原因外,与教师的偏爱思想有很大关联,部分教师只发展或关注一些好学生而不发展甚至放弃大部分。这与当前教学改革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不符,应该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以下分别通过高校教学课堂中“边缘人”的确定方法、教师对学生行为是否规范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边缘人”如何形成。

  高校教学课堂中“边缘人”的被确定 “边缘人”理论的最初提出是来自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西美尔于1908年提出的“陌生人”概念,用来指称那些虽然生活在某一社会中,却不了解社会内部机制,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美国人罗伯特?E.帕克遵循西美尔思想,围绕“陌生人”的本质意义进一步提出“边缘人”的定义[3]。时至今日,“边缘人”理论在许多年的发展过程和演变中,尤其在当代高等院校教育学的广泛领域内,诸多学者已对此展开一些深入的分析和探究。美国学者威廉姆斯于1964年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了学校规模对一些学生产生的影响,确定“边缘生”的几个选择标准是:一是智商低;二是学习成绩差;三是父母无专门工作;四是父母亲中学未毕业。满足了上述条件的学生基本称为“边缘生”。而国内的一些教育家认为“边缘生”一般指一些丧失或缺少让学业成功的技能或背景的大学生。   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行为是否规范的判定 高校教师究竟为何对不同学生形成了不同的期望?为何会给学生不同的判定?对学生而言,当其违反学校和班级制定的校规校纪行为规范时,便被称为出轨。但总体来看,学生所遵守的“轨”的规定有多方面,不论什么形式的规定,只要他们违反且被发现,就马上判定这些学生出轨了[4-5]。如部分学生上课表现不积极,或不按照教师要求做,便判定是偏离轨道人,就是课堂中的“边缘人”。在高校教学课堂中会发现,一少部分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教师经常用眼睛注视或口头警告等方式来引起“边缘人”的注意,学生此时被判定为初级出轨阶段;当教师采用更严厉批评等惩罚方式时,则判定他们已经从初级出轨升级为次级出轨了。

  当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中本身身份与地位的被改变或调整后,会出现两种可能的发展趋势:一是对自我身份改变后的排斥与扭转;二是对自我身份改变后的顺从。前者是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中尴尬状态的积极应对,争取改变自我的不利地位。但少数学生能突破对这种改变后自我身份的跃进,多数学生会在这种被确认的逆作用下,“以出轨行为为中心发展成一种新的社会化自我概念和社会职业”[1],对此“一旦将自我的观念或信念绘入心理的蓝图,这个观念就变成了真实的,自身不会去怀疑它,反而会按照它行事”,自然地,学生就实现对自我身份改变的顺从,承认自己的“边缘”身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15726.html


上一篇:教学论文投稿优化仪器分析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下一篇:英语教育论文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