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发表游离于高校教学视野下的边缘人及其回归策略(2)
3 高校教学视野下“边缘人”回归策略的提出
基于对当前高校教学视野下存在的“边缘人”实际现状分析研究,为消除课堂中对“边缘人”的不利局面,让“边缘人”融入到课堂中,本文采用以下几点回归策略来进行探讨。
“边缘人”回归策略要引入,教师的思想观念须进行调节或转变 我国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让课堂中每个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展现和发展,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人格;尊重每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具体性、完整性和独立性。在此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别及不同的学习需求,并给予适当帮助。每个学生都是善于学习和有正常思维的,只是“弱智或不正常”的学生是极少数的,而所谓的“边缘人”也有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兴趣[6]。只是“边缘人”的学习兴趣长时间被教师忽视了,教师本身思想观念进行调解或转变后,才能让“边缘人”真正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关注和爱护。
为使“边缘人”能融入教学课堂氛围中,教师应该对每个学生包括“边缘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适当采用行为引导的教学方法改善“边缘人”在课堂中的不利局面 教师需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思想方面和学习中的不同。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与这些具有特殊个性的学生进行交流。行为好且成绩优秀的学生是诸多教师欢迎的对象[7],教师也喜欢去接近并了解这些学生。而有时一些“边缘人”更需要被了解,因为“边缘人”更需要教师和他人的关怀及帮助,只有这样,“边缘人”才能真正回归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采用“行为引导”法,逐步让“边缘人”融入到正常的课堂环境中。
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为每位学生提供或创造条件,进一步让“边缘人”展现自身优势或特长 教师在课堂中要尽可能提供或创造条件,使那些有特殊智力和个性特长的学生去充分展示自我,因为绝大数学生可能在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会成为特长生。为让所谓的“边缘人”克服怯懦的心理去大胆地面对别人,教师应对“边缘人”在课内采取鼓励措施,同时在课外对其进行适当辅导,尽量让教学课堂中多一些活跃的学生,增强课堂氛围,尤其对那些较为离奇的或“不守成规”的学生更应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宽容态度,不应该阻止或拒绝那些“边缘人”的优势行为。但高校教师的宽容绝不意味着纵容,应区别看待。
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鼓励和培养优等生与“边缘生”之间的通力合作精神 有时“边缘人”在教学课堂中不擅长与他人交往,这与他们在当时的学生群体中所处地位相关。一些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倾向,大多是无包容心态,这需要教师正确的行为引导。通过一些手段或方式,去鼓励和培养优等生与“边缘人”的通力合作精神。如在课题小组讨论或实验分组中,让“边缘人”充当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学习义务,这需学生之间有宽容和合作的态度,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课外需营造团结、互助的和谐氛围,消除“话语权”不良现象,使每个学生包括“边缘人”成为平等的主体。极力打造一种为学生所容纳的、宽松合作的、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思维的气氛。如此在教学课堂环境中,才能让“边缘人”的自主性更好更快地得到良性发展。
4 高校教学环境中“边缘人”回归策略的可行性分析
为改变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不利局面,教师应切实站在“边缘人”立场,适当采取有针对性让其回归的策略,来促进“边缘人”的转变。基于河南诸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及正确的实施,本文对高校教学环境中“边缘人”回归策略的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可行性和较强的参考价值。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能促使许多“边缘人”回归到教学环境中来 要认真对待高校教师在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学生主体,若不分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边缘人”的存在,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适当采用“可变能力”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能让“边缘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他们重新回归和体验课堂教学的氛围,这已在河南大学民生学院的一些理工专业中付诸实施,且效果良好。许多“边缘人”重新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部分“边缘人”考上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重点院校。
教师对课堂资源的优化和分配,使“边缘人”也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课堂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场所的公共利益,应让每个学生共享与合理分配,课堂资源不仅是衡量高校教育公平的重要参考指标,而且是学生均等发展的前提条件。课堂资源的优化配置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让每个主体尽可能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尤其是“边缘人”,如何让“边缘人”享受同等的教育机会呢?一是要求高校教师树立真正的课堂教学资源观,意识到课堂教学资源是为全体师生共享的,尤其有“边缘人”的共享;二是要求高校教师要全面认识和对待并优化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而课堂教学资源包含“物”“人”“事”,包括硬资源和软资源,平等享有课堂教学资源是每位学生的权利,当然也是“边缘人”的权利。 灵活运用“标签效应”策略,能使“边缘人”自我形象逐步建立和完善 高校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氛围中应灵活运用“标签效应”,逐步建立“边缘人”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人翁意识。所谓的“标签效应”就是当你给一个人贴上某个标签,你眼中的他就会按照这个标签来对他的行为表现形成自己的社会认知[7]。教师应鼓励“边缘人”,极力消除他们内心差生的“标签”心理,正确引导他们的积极方面;另外应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大力削弱“标签化”对“边缘人”造成的心理阴影或障碍;最后应使学校、家庭等方面教育的合作有统一性,进一步完善“边缘人”自我形象的美好性,消除“标签化”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157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