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制度失范现状

发布时间:2020-05-13   |  所属分类:广播电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一门以培养传媒应用类人才为突出特征的学科,在目前传播格局经历巨大转型的背景下,其教育理念和学科发展也经历着同样剧烈的调整转型。文章以Vlog这一新生的传播形式为焦点,围绕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Vlog教学的改革尝试中遇到的实际瓶颈和矛盾展开分析。通过教学实际结果的分析反思,指出目前播音学科教育理念在对传播主体的认识以及对社会传播环境的假定与目前传媒业的变革逻辑有所偏差。换言之,目前学科教育理念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失范”现象。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制度失范现状

  【关键词】媒介转型;制度失范;播音主持教育;Vlog

  一、时代转型下的制度失范:播音主持教育的现实挑战

  曾经,媒体环境像一个金字塔,媒体主持人位于金字塔的塔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受众等待上面发过来的消息。主持人在信息传达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节目的“驾驭者”,主持人承担着把信息传达出去的任务并要把重要信息逐个串联完整呈现给受众。现在,媒体环境变成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传播格局发生了变化。在多变的传媒语境中,主持人的主导地位有所转变,部分节目选择弱化或者去除主持人角色,嘉宾自动承担一个节目承接的任务。作为一门中国独有,且以高度应用化为导向的“年轻学科”,播音学诞生和发展的现实基础就是中国传媒行业对于专业化播音主持人才的持续性需求,这种需求在社会发展的刺激下会不断变化。人民广播播音的初期,电台作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阵地,播音工作包含着爱憎分明、稳健大度的气概;八十年代,电视走遍千家万户,电视播音员被认为在传播过程中扮演“承上启下”的角色,尽可能以客观态度传递信息;转向新时代,受众需求激增,多样化的新闻节目纷纷出现,促使播音员主持人开始探寻更多的话语样式。在传媒行业高速变化的当下,社会对于“科班”出身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也在迅速变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作为衔接行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的核心环节,更需要对现实变化作出反应。任何对于播音主持教育的改革讨论都可以视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失范”的现状下展开的反思。失范主要指一种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少规范,制度化程度差,因而丧失整合的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整个社会秩序呈现无序化的状态。本研究论述语境强调的就是由于传媒行业整体环境的变革而连锁产生的人才培养既有规范和惯例的失效。

  二、内容表达方式的转型:Vlog兴起的传播生态语境

  智能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与社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智能媒体时代,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变得不再清晰,社会进入了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媒介技术开始直接地介入和改造社会生活的样貌。短视频、直播等新型的传播现象、资本风口都是技术进步制造出来的新需求,在技术没有成熟之前,我们并没有对技术应用可能性的相应需求和想象。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实践中,“短小精悍”、以独特人格化为特色的新的内容表达方式占据了上风。Vlog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它是集视频、文字、图片为一体的个人日记,拍摄者以参与者、见证者、或讲述者的身份出现在镜头中,以极其富有故事性的视频语言表达个人的影视化思考。2019年,Vlog作为重大新闻的新兴叙事方式,被运用于两会的报道。与传统新闻节目的表达效果不同之处在于,Vlog具有极强的代入感,能够在视频主角与受众之间建立特殊的亲密关系,消除距离感的同时满足受众的窥探欲,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一种极具现场感的社会互动。今年十一月,《新闻联播》著名主播康辉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条Vlog《要出趟远门儿了》,记录前往希腊采访前所做的出行准备,把央视主播的日常与外交的前线消息融合并最及时、真实地呈现给受众。发布当天,“康辉+Vlog”在全网引发了16.4万条相关信息,话题讨论热烈。由此可见,主持人具有制作Vlog的天然身份优势,即已有的群众基础、对话题的把握能力以及故事的呈现能力,这种方式用全新的话语体系满足公众的信息期待,在打造自身品牌特色的同时增加了流量,对未来人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为了创新新闻叙事方式,学习讲好故事的能力,关于制作Vlog的课程被逐渐纳入北京某高校播音员主持人的培养教学体系。但在此过程中关于优质内容的认同,产生了诸多标准,Vlog在搬进课堂的过程中产生了无序与混乱。目前,Vlog从网络转移到课堂,正在面临一些矛盾冲突。下文中,从传播主体与传播语境两方面入手分析Vlog传播方式与传统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理念的原生性矛盾。

  三、传播主体与传播语境预设的冲突:传统教育理念与Vlog的原生性矛盾

  据笔者对北京某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的访谈得知,引入Vlog教学的初衷是修正传统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新闻课程播读新闻的结课考察方式,以Vlog作为学生课程评分体系中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寻找选题的能力、拍摄技巧的把握、访谈沟通的运用以及视听语言调度能力,以准媒体人的身份和视角,用个性且富有特色的表达手段完成信息的传播。在精简语言表达的同时,让学生们获得更为宏观的创作视角。但实际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很好地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关于Vlog作品的影像风格、话语方式、内容叙事等方面出现了分歧。如,授课老师以《我》为主题布置了Vlog的拍摄制作任务。在作业展示环节中,学生在作品中倾向利用视频语言展现生活化的个人日记,授课老师则认为不应局限个人角度,展现关爱与情怀有益于提高并扩大Vlog的格局和视野。Vlog原生的传播环境是传播主体泛化的互联网平台,强调用视频形式记录日常生活。拍摄者多以自己为主角,生成具有个人属性的视频日志,强调记录日常生活,以及个性和差异化表达。但从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角度出发,拍摄Vlog的目的将不再是体验记录那么简单,教育者希望传达的是如何利用主持人的身份履行传媒人的社会责任,用Vlog具有的传播特点达到创新新闻叙事方式的教学目的。这与Vlog的原生性特质某种程度上相违背——在受教育者的理解中,Vlog是日常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但在课堂中,Vlog是培养并训练未来主持人专业素质的新方式。双方在对Vlog的解读与运用中产生了矛盾。Vlog课堂中基于这一模拟会使双方对原则与尺度的把握有所出入。例如在关于禁忌词的使用、敏感话题的范围、娱乐尺度的把握等方面,双方会表现出不一的态度。教育者假定传播环境的想法与课堂传播的现实产生了矛盾,它将意味着Vlog不再是一份作业而是适合大众传播的成品,而受教育者则简单理解为个人视频日记甚至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双方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到缓解冲突的办法,所以完整有效的授课理念还尚处在摸索当中。

  四、在Vlog传播的逻辑中反思“制度失范”应对

  从Vlog教学目前呈现的状况看,我国的现有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制度失范”是社会转型的自然现象,在这种状态中,教育行为没有相应的约束所表现出的无所适从导致了一种无序的状态。从“失范”的概念反思Vlog教学所折射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在大众传播时代所奠定的、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既有规范和惯常思维,如在本研究提供的Vlog教学案例中,授课老师是将传统专业化“客我”的塑造思维带入到新形式的传播方式培养中,引起了不匹配和失调。这种传统思维的延续体现出人们惯常地使用“类型化”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解读。人们“充分期望每一个新的印象都将是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对世界所作的理解的一个类型。即使当我们遭遇到某些新的和令人激动的事物时我们也期望这种新的特性和令人激动的特性是可以被理解的:它将被我们在我们已拥有的参考词汇范围之内所认识。我们无法将自己从我们的分类系统中剥离出来”。然而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用现有的分析系统无法涵盖的新事物及其新性质,这时我们惯常的类型化解读就会失效。

  结语

  传媒教育本应引领传媒市场良性运作与发展,但传媒行业的变化却在反哺传媒教育改革创新,基于这一点,传媒教育的责任日益重大。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传媒教育与其他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传媒业态和教育相辅相成,传媒教育必须及时洞察传媒行业的发展,方能不负传媒责任和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2.

  [2]朱力.失范的三维分析模型[J].江苏社会科学,2006(4):118-123.

  [3]廖祥忠.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3):1-7.

  [4]刘涛.从Blog到Vlog:电子日记的另一副面孔[J].教育传媒研究,2019(04):10-13.

  [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44.

  作者:邱晨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angbodianshilw/21588.html


    上一篇:新闻学概论课程思政育人与实践
    下一篇:语音智能控制在广播电视监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