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紫禁城古建筑防火传统方法

发布时间:2019-05-20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紫禁城古建筑防火传统方法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紫禁城古建筑的相关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相关人士参考。

紫禁城古建筑防火传统方法

  关键词:紫禁城古建筑;防火;传统方法

  1概述

  法国当地时间的2019年4月15日傍晚,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尽管这座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建筑主体骨架和两座钟楼在大火中幸免于难,但其塔尖坍塌,2/3的屋顶被毁,其价值损失无法估量,且及时复建也几无可能再现其历史的原真性。资料表明:巴黎圣母院被毁的部分为木屋架屋顶,其连接材料以铅为主(熔点约300℃),而下部主体结构的材料为石材。同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明清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其古建筑群均以木结构为主,建筑内外檐还饰以油性易燃材料,防火重要性甚至高于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大火后,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措施立刻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下面主要介绍紫禁城古建筑在明清时期采取的主要防火方法。

  2传统防火的“迷信”方法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方法具有迷信的成分,举例如下:其一,藻井的采用。在很多重要宫殿建筑的明间(建筑最正中的那间房)的顶棚正中,通常会有一个四边形向八角形、再向圆形层层往上凹的穹窿状结构,其正中会伸出一个龙头,龙头下含着轩辕镜。这种结构即为藻井,如太和殿明间正中的浑金蟠龙藻井,见图1。“藻”之意“海藻”,即为绿色水生植物;“井”即井水。藻井运用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防火。据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记载:“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东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星宿中之一,主水。易知,在殿堂顶棚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其主要目的希望能借以压伏火魔的作祟。其二,“门”字不带勾。游客去故宫参观,可发现午门、太和门(图2)、神武门等建筑匾额上的“门”字不带勾,因为古人认为会勾起火灾。如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当时的大书法家詹希源题写集贤门的匾额。由于题写的“门”字稍稍加了一点钩,朱元璋看到之后龙颜大怒,当即命人将匾额砸碎,并传下旨意,令刑部将詹希源捉拿归案,指控他犯有欺君之罪,并予以斩首示众。其三,正吻的使用。紫禁城几乎所有的古建筑正脊(屋面前后坡的交线)的两端,都会有一个龙头状的琉璃构件,其后部还有一个类似剑把的饰物,被称为正吻,见图3。正吻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灭火。紫禁城里的帝王深知古建筑容易着火,而龙可以喷水,水可以灭火。如何不让龙飞走?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把剑插在龙头后部。基于这种想象,帝王们下令将这种带剑把的龙头形象固定在建筑的正脊上,以用于克火。

  3传统防火的科学方法

  当然,我国古代工匠有着丰富的建筑施工经验及建筑智慧,他们对紫禁城的修建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科学的防火方法,举例说明如下:其一,封护檐墙的使用。这种墙体的做法是后檐墙从地面一直砌到屋檐下与屋檐相连,整片墙体不开设门窗,它属于我国清代古建筑的一种施工工艺,见图4。这种施工工艺竟然源于雍正五年(1727)的一道命令。据《国朝宫史》记载,雍正五年十一月,雍正发现乾清门两侧的围房里有值守人员做饭,便对值守人员说:“虽尔等素知小心,凡事不可不为之预防”,然后下令将围房的后墙封死,不再设门窗,以免可能产生的火灾蔓延。需要说明的是,紫禁城古建筑等级森严,值守人员做饭时所在的建筑属于硬山式屋顶,因而封护檐墙仅限于硬山式屋顶类建筑,且该做法一直保留至今。其二,我国最早的钢结构建筑———灵沼轩的建造。灵沼轩位于紫禁城东六宫区域,前生为延禧宫。延禧宫在初建之时,其建筑形制与东六宫其他建筑一样,为类似四合院的典型木结构古建筑。然而,由于延禧宫的“风水”不好,在历史上曾数次遭受火灾。如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及咸丰五年(1855)即连续着火两次。尽管样式房已设计出复建的烫样,但迟迟未予以实施。1908年,隆裕皇太后听从太监小德张的建议,要在延禧宫盖一座“不怕火的建筑”,且还能满足皇宫休闲娱乐的需求,并取名为“灵沼轩”。其设想构造为:地下一层、四周建有条石垒砌的水池,计划引金水河水环绕;地上两层,底层四面当中各开一门,四周环以围廊;殿中为4根盘龙铁柱,顶层面积缩减,为5座铁亭;四面出廊,四角与铁亭相连。重建后的延禧宫是一座水晶琉璃世界,帝后闲暇之时,可徜徉其中,观鱼赏景。然而,由于清政府国力空虚,再加上辛亥革命爆发,灵沼轩开工3年后即停工,一直搁置至今。今天我们看到的灵沼轩就是未完工的状态,见图5。但灵沼轩以石材做墙,钢框架作为核心受力体系,并引入水源来隔火,上述做法从防火角度考虑,是有积极作用的。不仅如此,灵沼轩采用了钢结构框架体系,是我国最早的钢结构建筑。其三,内金水河弯弯曲曲的做法。紫禁城外有防御外敌入侵的筒子河(护城河),内有金水河。“金”在我国古代风水文化中属于西方,“金水河”寓意河水源于西方(北京西郊玉泉山)。紫禁城内金水河水从紫禁城西北角流入,向南经过武英殿,穿过太和门(图6),绕过文华殿和文渊阁,再从紫禁城东南角流入护城河,全长约2km,其平面布置弯弯曲曲,可谓“九曲十八弯”。这种布置形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获得灭火的水源。明代著作《酌中志》里面有关于内金水河的这么一段话:“非为鱼泳在藻以资游赏,亦非故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禄之变,此河实可赖”,又举例说“天启四年(1624)六科廊灾,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皆得此水之力”。其四,水缸的使用。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前都有水缸,一般为铜缸或铁缸,见图7。故宫现存缸231口,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存水,以免建筑突然遭受火灾而所需水源。在冬天,为防止缸内的水结冰,值守人员还在铜缸下生火。水缸亦为紫禁城古建筑科学的防火措施之一。

  作者:周乾 单位: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20258.html


    上一篇:岩溶场地基坑支护包络性设计
    下一篇: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