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建筑电气节能有效措施的探究(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3.3选择高效光源。光源的效率与电力消耗最为密切, 常用各类光源中高压钠灯的光效为最高,而荧光灯和金属卤化物灯次之,高压汞灯不高,而白炽灯为最低。按不同的工作场所,选择相适应的高效光源,可以降低电能消耗,节约能源。故在设计中,应严格控制使用白炽灯(除了特别需要场所),尽量减少高压汞灯的使用量;推广使用细管径荧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大力推广高效、寿命长的高压钠灯和金属卤化物灯。

2.3.4 合理选用灯具。灯具节能应主要体现在高效率上,若效率过低,则很难用其他方法补救其节能效果。在 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中已明确规定,室内外灯具效率分别高于 50%和 70% ,在所有灯具中,直接型灯具效率最高;带格栅式和带保护罩的灯具效率最低。故在满足眩光限制和其他特殊要求下,应选择前者。同时,根据使用现场不同,采用控光合理、光通量维持率高、光利用系数高、照明与空调一体化的灯具等, 使能源的综合利用,以达到节能目的。

2.4 电气节能新技术

供配电系统中的节能技术包括低损耗变压器S11、SCl0;高效电机Y2;节能耐腐型电缆桥架QGQJ;消除高次谐波装置(采用有源、无源滤波装置);克服三相不平衡装置;稳定供电电压开关;浪涌吸收装置;无功补偿电容装置;各种调速节能装置(采用液力、斩波、变极、变频、电磁、晶闸管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监控对象包括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热交换系统、采暖通风及空调节能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电梯和自动扶梯系统等。考虑到投资、设备用房及管理人员综合技术水平等因素,一些设备供应商及专业公司根据客户要求,开发了单项节能技术,如照明总线控制技术、电能管理装置、空调系统节能自动控制装置、电梯群控装置等。

照明系统方面发光二极管(LED)被称为\"绿色光源\",白光 LED 理论发光光效可达 200 lm/W,目前实验室里已经达到 100 lm/W,50 lm/w 的产品已进入市场,其较同等亮度的白炽灯耗电减少约 80% ,节能潜力巨大;随着LED 的迅速发展,发光光纤得以广泛应用,与 LED 光源结合,发光光纤现已在建筑物立面装饰、室内装饰及水下装饰广泛使用。

3.国家强制标准与鼓励政策

目前,国内与电气节能设计有关的主要标准、规范有:(1)GB 50353--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2)DGJ 08.107_2004、J 10307--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GB 50052--19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4)GB 50053--1994(10 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5)GB 50054--199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6)GB 50055--1993《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7)GB 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8)JGJ 16_200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9)GB 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10)GB 50368--2005(住宅建筑规范》,(11)GB 50096--2006((住宅设计规范》,(12)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13)GB/T 14549--1993《电能质量公共电网谐波》,(14)DG/TJ 08.1104--2005《公共建筑电磁兼容设计规范》,(15)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电气分册等。

政府除了推行强制的标准之外,还应大力提倡自愿的节能标识。对于具有自愿性能耗标识的节能型产品,可以参照美国环保署(EPA)和美国能源部(DOE)联合推动的\"能源之星\"项目,获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一般都要超过该类产品相应的最低能源效率标准。为促进自愿性能耗标识产品的推广应用,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并积极发挥示范作用。经济激励是成功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的关键性配套政策措施。对于获得自愿性能耗标识产品,购买高效耗能电气的用户,新建节能住宅的开发商、设计者和业主,新建节能商用建筑的设计者等,政府应提供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4结束语

建筑电气节能贯穿于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投产、使用等整个周期。作为专业电气设计人员应该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精心考虑,严谨地进行方案比较,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及节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理的供配电方案,采用先进技术,选用高效设备,实施电网的经济运行技术,在节约能源、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取得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双赢,保证我们高速的经济发展势头,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073.html


上一篇:介绍几种建筑工程中常用防水材料的检测方法
下一篇:建筑节能低碳的应用与新能源开发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