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南京两岸科技园规划设计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探讨现代科技园在规划中呼应周边景观、保留场地特性、体现自身优势

关键词:现代科技园;适度混合;地域特色

南京两岸科工园占地6平方公里,将打造一个承载全球跨国企业高科技研发和服务的平台,形成高层次人才培育基地、新兴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孵化基地、高科技投资资本集聚基地。本项目为6平方公里科工园内先期启动的600亩两岸科技园。

一、项目优势和机遇

1、交通便捷、国际开放度高:与南京主城区中心距离不到20公里,与河西CBD距离12公里,现有大桥、三桥、过江隧道相连接,未来有便捷的轨道交通相连。与国际机场 ——禄口机场的距离约50公里,与京沪高铁南京站距离25公里,对外交通已实现直通式、快速化;能实现24小时内通关。而且依托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长三角地区的北核心南京,具有良好的国际知名度和独特的人脉渊源。

2、产业转移的机遇。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以苏州、无锡、东莞为代表的第一代国际制造产业布局热点区域,面临土地资源约束和产业升级瓶颈;以研发、创新为主体的新一代智慧产业,必将选择更具综合优势和智力资源的区域(如南京),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支点。

3、南京市大力发展浦口新城,使园区具有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服务配套。且6平方公里的南京海峡两岸科工园科技区自身将配套完善的商业、金融、办公、居住等功能。

4、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北有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东有湿地景观。背依大山,南临长江。

总体而言,两岸科技园基本具备了成功产业园的特征:接近航空枢纽;与教育、科研机构紧密结合;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优美的自然环境;高效的管理与服务团队;多元综合的用地模式等。

二、目标与愿景——\"文化地景;总部天堂\"

1、文化地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地景的定义:

文化地景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作品。它们是人类社会与聚落经过长期演化,受到环境内部与外部持续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间不断演变发展的结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地景的分类:

—由人类设计与创造的景观

—自然演进的景观

—人与自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景观

2、总部天堂

以研发产业和总部经济为重点的两岸科技园,具有知识与文化高度集聚、人文与自然广泛共生的特质,规划建设不仅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境界;更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园区。即让园区充分融入周边独特的山水生境之中,形成山色水影交汇,工作生活和谐的生态社区,和鸟语花香的创意\"天堂\"。

三、基地分析

1、区位

先期规划的600亩两岸科技园,位于浦口现状城区的西南郊和整个科技区的最北端,西临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水库景观,东隔城市绿楔——湿地公园与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校区想望,南部规划为具备综合功能的城市片区。

2、基址

规划用地位于沿山大道东侧。临近道路的部分用地,由于早前城市建设的现场取土作业,原始地形已被推平;东南侧的用地部分仍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基本形成丘壑相间、台地相连的总体格局。因而,规划一方面宜保持利用地形特色与原生植被;

四、规划与策略

规划通过\"适度混合的功能分区、多样灵活的产品组合;开放有机的空间结构;动静分离的交通组织;契合地形的景观营造、地域特色的生境延展;合理有序的发展分期\",践行规划愿景与目标。

1、功能分区

规划结合用地地形与景观条件,合理配置产品类型,在中部连续的开放空间体系外围形成独立(高端)研发区、联合研发区、研发综合体、企业孵化区、洁净厂房区等功能组团;同时,在三个地块的外侧、相对独立与合理的服务区域,形成三处规模适度的配套服务区。

其中,独立(高端)研发区以每幢4000多平方米的体量,公司总部、独立研发中心等功能形态,对应于世界500强级别的大型研发业态需求;联合研发区以每幢7000多平方米的体量,600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可分层或左右分体灵活组合,适应多种规模的研发公司的需求;

2、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采用仿生的有机生命体概念进行组织。规划以外部的城市自然山水为依托,内部形成 \"宛若游龙\"的开放性主体景观生态空间体系,内外呼应,形成科技园区\"有机体\"的基质,蕴含主要中心景观节点;各功能片区的建筑形态,三两成团,犹如\"有机体\"的基本单元\"细胞体\",镶嵌在基质四周;\"细胞体\"内部又围合或松散组合成半公共、半开放的\"灰空间\",成为\"细胞核\",或点状或线状,与中心开放空间相互连接、呼应。

中心开放空间体系与建筑形态,向外部城市山水空间多向敞开,形成景观视廊与生态渗透。

注重区域性入口和地块片区入口节点的景观营造。

3、交通组织

规划以地景营造,形成高品质、地域特色的研发环境入手,区内外交通组织也以此为出发点。为确保中心开放空间体系和多层级交往场所的安静整洁、品质宜人,三个地块均采用适度的人车分离、闹静分离的方式组织交通,机动车在地块外围绕行,局部采用尽端式道路,以维护私密性;规划完善的步行道系统,与场地景观紧密结合,产生多样的户外交往场所。静态交通分三个层面组织,即外来访客地面临时生态化停车,工作人员地下、半地下停车与部分室内独立停车相结合,美化、净化园区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121.html


上一篇:浅析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下一篇:品读盖里和埃森曼建筑设计中的“唤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