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商务楼项目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结合某工程实例论述了后浇带的作用及留置方式,并分析了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技术要点,可供参考。
关键词:后浇带;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
随着高层建筑结构和功能的需要,以及城市用地的限制,建筑工程开始向着体量大型化和结构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很多工程在高层主楼的一侧周边布置层数不多的裙房,作为网点、配套辅助设施使用。从传统的结构观点看,希望将高层与裙房脱开,这就需要设变形缝;但从建筑要求看又不希望设缝。因为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平面布局受局限,因此施工后浇带法便应运而生。
一、工程概况
某商务楼工程总建筑面积21500m2,其中地下层2层,地上18层。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一核心筒结构,其中地下室采用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地下室为二层结构,地下室底板、侧墙和顶板均设置纵横两道后浇带,后浇带宽度为l000mm,位置在一轴和⑤~⑥轴成十字形设置,后浇带长度合计约为700m,厚度同梁板厚(见图1)。
二、后浇带的主要功能作用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通过设置后浇带来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差异或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以及混凝土的温度应力等问题,现已广泛应用。
1 设置后浇带的作用
后浇带就是在现浇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的适当位置,在施工期间设置一定宽度的临时性的变形缝,待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间的沉降差稳定后,或在混凝土收缩变形基本完成后,再在缝内浇筑混凝土填充封闭,后浇成连续整体结构,以达到不设置永久变形缝的目的。后浇带按其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2种:
① 为调整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楼间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沉降后浇带;② 为防止混凝土结构因收缩和温度应力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称为伸缩后浇带。
2 后浇带留置方式
后浇带位置,可根据建筑物的结构长度、高低错层等的不同,设置一道或多道,后浇带的位置应设在受弯构件的跨中,考虑到施工方便,应尽量避开竖向构件。后浇带缝宽,理论上只须1 cm左右就能保证因温差产生的收缩变形,但考虑到施工操作方便,并避免应力集中,一般应为70~100 cm。
后浇带接缝形式常见有平直缝、企口缝、阶形缝等。后浇带内钢筋设置有断形搭接、贯通不断、增加附加筋三种,常用的是贯通不断。后浇带后浇混凝土,通常采用比两边普通混凝土提高一个等级掺加膨胀剂的方法来实施。后浇带后浇混凝土的时间,常用的有至少大于两周、至少大于八周,以及主体封顶后几种时间设置。
3解决沉降差
高层建筑和裙房的结构及基础设计成整体,但在施工时用后浇带把两部分暂时断开,待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已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以后再浇灌连接部分的混凝土,将高低层连成整体。设计时基础应考虑两个阶段不同的受力状态,分别进行强度校核。连成整体后的计算应当考虑后期沉降差引起的附加内力。这种做法要求地基土较好,房屋的沉降能在施工期间内基本完成。
4减小温度收缩影响
新浇混凝土在硬结过程中会收缩,已建成的结构受热要会膨胀,受冷则收缩。混凝土硬结收缩的大部分将在施工后的1-2个月完成,而温度变化对结构的作用则是经常的。当其变形受到约束时,在结构内部就产生温度应力,严重时就会在构件中出现裂缝。留出后浇带后,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可以自由收缩,从而大大减少了收缩应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可以大部分用来抵抗温度应力,提高结构抵抗温度变化的能力。
三、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1 后浇带支模
1.1 底板后浇带支模
留置后浇带时,后浇带两侧模板支撑不仅要牢固、紧密,还应易拆除或一次性使用不拆除。该工程底板厚度为1000~1300 mid,采用C30、S12泵送商品混凝土浇筑,塌落度要求较大,采用一次性单层钢丝网容易造成混凝土及混凝土浆流入后浇带,不易清理。施工过程中采用双层网作一次性模板,两层网事先绑扎在一起,有效防止混凝土浆太多流入后浇带。
1.2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支模
该工程地下室外墙柔性防水采用\"外防内贴法\",地下室外墙、防水层、保护砖墙、护坡桩联为— 体,为单面立模法施工,故无法采用对拉止水螺栓。而如何保证模板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和垂直平整度又是关键,在后浇带处可采用拉结螺栓。支撑系统主要采用脚手钢管配活动钢管顶撑。为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斜撑系统在混凝土的水平侧压力的作用下上浮而跑模,我们在浇筑底板混凝土前就在底板上预埋钢筋环,用钢丝绳和花篮螺栓与模板斜拉紧固以防止模板上浮失稳,后浇带断面也采用双层钢丝网绑扎牢固。
2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的浇筑厚度应严格按规范和方案进行,以防止因浇筑厚度较大、钢丝网模板的侧压力增大而向外凸出,造成尺寸偏差和墙板漏浆、跑模。采用钢丝网模板的垂直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采用 50振捣棒为36 cm;采用中振捣棒为47 cm)和振捣器距钢丝网的距离(采用中振捣棒时不小于40 cm;采用中振捣棒时不小于50 cm),以防止振捣过程中混凝土浆流失严重。为保证混凝土振捣密实,后浇带垂直施工缝处最好用钢钎捣实。浇筑混凝土后施工缝处理方法有压力水冲洗和人工凿毛。压力水冲洗需在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一般在浇筑后3 h~6 h内)用压力水冲洗,清除浮浆碎片使冲洗部位露出骨料。人工凿毛在混凝土浇筑后24 h进行比较合适。压力水冲洗省时省力,但需考虑积水做坑及排水措施;人工凿毛费工费力,但在后浇带不太长的工程中比较方便、简单。该工程就是采用人工凿毛法处理。施工缝处理好后再在施工缝处绑扎膨胀止水条,以补强留置后浇带,结构自防水能力降低。为了防止底板后浇带内积水锈蚀钢筋,可考虑设积水坑排水和在后浇带两侧砌挡水砖墙,砖墙两侧抹防水砂浆,防止底板上积水流人。挡水墙上用木模板和铁皮覆盖,防止上层施工用水流人,并防止掉人杂物,从而降低清理难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1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