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预应力空心板试验分析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针对后张预应力空心板预应力钢绞线处沿梁长方向出现纵向裂缝,本文结合试验和有限元方法,分别对理想的无损的和有裂缝预应力空心板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设计和施工偏差对空心板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工程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施工偏差,纵向裂缝,预应力空心板,力学性能

  1概述

  某30米跨径的后张预应力空心板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即在运营一定时期后,发现梁底面纵向预应力钢绞线位置处沿梁长方向出现纵向裂缝,裂缝长度有的竟然沿梁长贯通。空心板表面出现裂缝会严重削弱空心板的质量,如削弱空心板受力截面,影响空心板承受荷载的能力;进一步加深钢绞线和钢筋的锈蚀,影响空心板的使用寿命;拉区混凝土对梁刚度的增强作用也随着裂缝的发展而逐渐丧失,并造成钢筋与混凝土粘结力的破坏。本文通过对30米跨径的后张预应力空心板的静力加载试验,结合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了30m跨径预应力空心板在设计和施工偏差对空心板力学性能的影响。

  2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1]

  纵向裂缝较多地出现在箱梁的顶、底板上,顺桥向,有的纵缝连续贯通较长,有的则不连续且较短。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1)混凝土硬化期间的纵向裂缝

  多出现在悬臂节段浇筑施工时底板较厚的梁根部,拆模后即发现底板下缘存在纵向缝。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温差引起的应力(自平衡应力)高于缓慢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

  (2)运营期间出现的纵向裂缝

  本工程纵向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顺桥向的永存预应力过大。目前相当一部分工程把最小压应力的储备留得过大,甚至留有10MPa以上,似乎压应力储备的大就较安全,但实际却恰恰相反,容易导致纵向裂缝的产生。

  构件在承受轴向力时,轴向长度因弹性压缩而缩短,而与其垂直方向将因材料的泊松比而产生拉应变。如果正应力储备过大,就会在其垂直方向发生较大的拉应变,在最薄弱的截面,往往是沿顶应力管道因拉应力过大而出现纵向裂缝,这种裂缝沿顺桥向预应力管道而发展,下渗之水会沿管流动,造成锈蚀的威胁远大于垂直裂缝。

  3预应力空心板的应力分析[2~3]

  3.1试验梁的设计与制作

  预应力空心板长度30m,跨度29.25m,宽度1.44m,高度1.30m,按公路I设计,横断面尺寸如图3-1所示。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40。

  

  图3-1横截面尺寸

  在我国现有管理体制和施工水平条件下,桥梁设计与施工的偏差是普遍存在的,以下结合试验数据对比了有无损伤的空心板梁的力学性能。

  3.2理想无损伤预应力空心板的应力分析[4~8]

  模型的建立与施工过程应力分析:

  将30m跨径预应力空心板进行有限元分析,将其划分为边长为0.5m的四边形或三角形单元,见图3-2。

  

  图3-2(a)混凝土部分单元划分示意图图3-2(b)预应力钢绞线划分单元示意图

  图3-2预应力空心板划分的单元示意图

  将预应力空心板用实体进行建模,其中预应力钢绞线也分别用实体进行建模,其横截面积与试验梁的预应力束的横截面积相同,模型中预应力钢束的保护层厚度同试验梁的保护层厚度,保证预应力钢绞线和混凝土之间协调变形,图3-3反应了张拉后空心板的力学性能.

  

  图3-3张拉钢绞线后空心板的应力图图3-4张拉钢绞线后出现纵向裂缝(试验梁)的位置

  由图3-4可以看出,张拉钢绞线后在底板纵向钢绞线的底部出现了一些微裂缝。分析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底板预应力钢绞线的保护层不足,导致底板混凝土沿预应力钢绞线的方向发生开裂。所以,在试验中出现的情况并不是特殊情况,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3.3使用阶段的受力分析

  

  图3-514t时的变形图图3-6加载到19t时的变形图

  表3.1加载变形比较表

  

  从表中看出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整个试验梁处于弹性状态,应力状态与理论计算值基本吻合。

  当再增加荷载,受拉区混凝土就出现可见裂缝,这时的裂缝大约为0.01~0.02mm。由于预应力空心板的底板比较薄,对其施工要求相对较高。在按照设计建造的模型进行分析得到:在张拉钢绞线之后,板的底板出现了些微裂缝,但基本上并不影响整个结构的短期力学性能。在使用荷载作用下,预应力空心板的受力性能较好,整个试验梁基本上处于弹性状态。

  从该模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按照正常的张拉程序对其施加预应力,模型的底板纵向钢绞线位置处出现纵向裂缝,而且在底板混凝土变高度的位置,这与前面分析得到的底板出现裂缝的原因吻合;

  (2)在进行静力加载过程中,而且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整个模型也还是处于弹性状态,底板边缘混凝土受拉但未超出其抗拉强度;在加载到21t时,模型底板边缘混凝土受拉并超过其抗拉强度,出现正裂缝,与计算结果相同;

  由于试验当中出现正裂缝的吨位是在14t,这与模型当中出现的吨位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试验当中的试验梁在梁底板出现了纵向裂缝,在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裂缝处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退化所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229.html


上一篇:高层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浅析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