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房屋建筑节能设计技术(2)
提高门窗制作质量,加密封条,减少冷风渗透等;注意隔热条的选用。门窗节能中,改善窗户保温效果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市场上中高档的住宅产品多采用中空玻璃、隔热玻璃、反热玻璃等,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像低辐射镀膜玻璃(Low-E玻璃)等节能玻璃,在成熟产品中的应用也逐步在得到加强。
3.1.3提高气密性
门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面积约占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的30%,其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其中传热损失为1/3。所以门窗是外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条件下,尽量减少外门窗洞口的面积。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通过改进门窗产品结构(如加装密封条),提高门窗气密性,防止空气对流传热。
3.1.4设置遮阳设施
设置遮阳设施,考虑空调设备的位置。减少阳光直接辐射屋顶、墙、窗及透过窗户进入室内,可采用外廊、阳台、挑檐、遮阳板、热反射窗帘等遮阳措施。门窗的遮阳设施可选用特种玻璃、双层玻璃、窗帘或遮阳板等。
3.1.5采用新型节能门窗
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塑钢门窗)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玻璃窗的主要用途是采光,但由于玻璃窗的耗冷量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20%~30%,冬季单层玻璃窗的耗热量占锅炉负荷的10%~20%,因而控制窗墙比在30%~50%范围内时,窗玻璃尽量选特性玻璃,如吸热玻璃、反射玻璃、隔热遮光薄膜玻璃等。
3.2屋面保温隔热节能设计
屋面是建筑外围护结构所受室外温度最高的地方,面积也较大,对现在的高层房屋建筑而言其节能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对改善高层建筑室内温度环境、节约整体能耗非常重要。我国通常的屋面保温节能的做法是将容重低、导热系数小、吸水率低、有一定强度的轻质高效保温材料设置在防水层和屋面板之间,这种做法为正铺法。还有许多高层房屋建筑采用了轻质高强、吸水率极低的挤塑聚苯板作为保温材料,采用倒铺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倒铺法是将防水层设置于保温层下,其优点是由于保温材料的保护作用,使防水材料免受室外空气温度的变化及施工人员来回走动所造成的损坏,大大延长了防水材料的使用年限,有一定节能功效,但造价较高。目前,我国采用的浅色坡屋面节能设计技术,它既能有效排水,防止屋面渗漏,又能有效隔热保温,节约能源。深暗色的屋顶仅反射不到30%的日照,而非金属浅颜色的屋顶至少反射65%的照,反射率高的屋顶大约节省20%~30%的能源消耗。
3.2.1.房屋建筑中太阳能节能设计
现代房屋建筑节能设计的另一个方面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是建筑上很有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太阳能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具有良好的利用条件,全年日照时间最长可达2800h~3300h,年日照时数大干2200h(即每天平均日照时数大于6h)的地区,占国土面积2/3以上。绝大部分采暖地区均分布在长日照区域内,这些地区日照时数6h/d的年总出现天数都在200d以上,多的可达300d。太阳能在我国房屋建筑上的利用方式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太阳能热水、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与空调,以及太阳能发电等。目前,随着节能设计研究和房屋建筑设计的发展,基干房屋建筑的布局特点和使用特点,附加阳光间与室内采暖设备相结合的节能设计
已经获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能使房屋建筑在室外气象参数剧烈变化情况下,使室内温度分布更为均衡,同时改善室内热环境并节约能源。
3.3建筑设备节能
3.3.1空调
家用空调器选用节能型(高效制冷压缩机、换热器和风扇,采用变频调速,并匹配良好);空调器的安装位置宜不受太阳直射;不设定过低室温,经常清洗。
3.3.2电气
尽可能充分利用自然光;采用高效照明光源及灯具。
3.3.3卫生器具
尽可能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
3.3.4太阳能设备的充分利用
4房屋建筑中节能设计的发展前景
建筑节能对建筑业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面对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而我国的房屋建筑节能设计工作从2O世纪90年代初才刚刚启动。因此,我们应傲到:首先,在设计技术节能方面,积极采用节能建材、新型节能墙体、屋面的保温隔热技术、节能门窗的保温隔热和密闭技术,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低热能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推广不同能源的热泵技术、产品以及回收废热、余热技术,其次,在房屋建筑节能设计管理方面,加强房屋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严格实行房屋建筑的节能设计,要把房屋建筑节能设计作为房屋建筑设计是否达标的重要考核项目-最后,在房屋建筑设备产品的使用方面,应采用节能型供热、空调设备,并提高设备运行时的能源利用率,以达到更好节能的目的。节能是国内住宅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筑节
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之一,房屋建筑又是标志性极强的建筑,因此,抓好房屋建筑的节能设计,合理地使用和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必将会带动国家和地方的建筑节能事业,促进全社会建筑节能技术的进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2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