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中裂缝的成因及其处理防治方法探讨(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⑶承载力不足裂缝成因及预防

  由于设计本身构造不当、承载力不足等原因致使结构混凝土构件的实际承载力达不到施工荷载或使用荷载及变形的要求,导致构件承载超过自身抗裂荷载,甚至极限承载力,混凝土局部开裂并继续发展,甚至破坏。该类裂缝是混凝土各类裂缝中危害最大的一种。主要可能原因:①平面布置不合理,结构构造措施不力;②建筑物变形缝设置不当;③构件构造钢筋不足;④受拉钢筋配筋不足或设计无抗裂验算和控制,导致构件拉区混凝土开裂,裂缝宽度超标;⑤构件抗剪设计强度不足,混凝土抗剪强度或抗剪钢筋不够,导致混凝土产生斜剪裂缝;⑥构件混凝土截面面积不够,超量配筋,引起受压区混凝土压裂;⑦设计抗扭配筋不足,致使构件产生扭剪斜裂缝;⑧抗冲切设计不足,导致如无梁楼盖在柱顶板处产生冲切裂缝等现象。

  主要预防措施:①设计人员要提高按照规范设计意识和确保设计质量意识,严格按照设计规范,尤其是强制性标准条文规定开展施工图纸设计,对混凝土构件认真进行相应强度、刚度、承载力、抗裂度、疲劳、失稳及构造等的验算和设计;②设计单位的项目审核、项目负责及图纸互审单位相关人员要切实负责、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设计产品流入社会;③工程开工之际,设计单位应及时会同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认真开展施工图纸会审,及时查漏纠错;④各分项分部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要认真做好施工荷载验算,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加荷,及时纠正不当施工;⑤施工中严格验收把关,及时检查、发现结构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⑷塑性收缩裂缝成因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cm~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m~3m,宽1mm~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而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

  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

  主要预防措施:①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②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及和易性;③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④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⑤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⑸温度裂缝成因及预防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较大的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形成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

  主要预防措施:①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②减少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③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④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⑤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采用\"二次风冷\"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⑥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⑦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⑧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⑨混凝土中增配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结语

  混凝土裂缝是建筑工程施工中影响因素较多、较难防治的质量通病,也是一种质量顽症。近代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在建筑工程中,裂缝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也明确规定:除裂缝控制等级为一级的重级工作制吊车梁外,允许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存在规范允许宽度范围内的裂缝。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裂缝的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要视种类不同、部位不同、裂缝的宽度及发展速度不同,准确确定危害程度。一般以沉陷裂缝、承载力不足裂缝危害性较大,但具体危害性及危险程度不能一概而论,对具体裂缝要认真研究、正确区分、区别对待,以防为主,对症防治,综合治理,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367.html


上一篇:围护桩桩头失效破除法
下一篇:浅议连拱隧道浅埋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