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师评职范文道路常见质量问题和预防措施(2)
2.3阻止水的侵入
首先要解决排水畅通,不能有积水。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水对路面路面的影响,增加盲沟或设置隔离层以防止地表水侵入结构层之间,在地下水位较高而填土高度不大的地段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阻止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进入土基上部或路面结构层内。此外,由于道路面层施工压实度标准96%,也就是预留了约4%的空隙率留待开放交通后的后继压实,再加上城市道路下官网密集,沥青面层有时不能得到充分的压实。因此,我国城市道路的沥青路面在建成通车时,其空隙率远远大于设计空隙率,一般大于8%而处于透水临界状态,因此,加强工程施工质量,尽可能减小空隙率,同时加强道路通车初期的排水措施,也可有效防止道路出现水损坏。
三、车辙是道路普遍存在的破坏形式之一,车辙达到一定深度时,辙槽内就会积水并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也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因此,一些国家以车辙的深度作为评定路用性能的一项指标。
(一)、.车辙类型及成因分析
1.流动型车辙
这是由混合料的侧向流动变形引起的剪切性车辙。一般发生在高温条件下,在车轮碾压的反复作用下,荷载产生的剪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即稳定度极限,使流动变形不断的累积而形成车辙,其表现为车轮作用部位下凹,车轮作用甚少的车道两侧反而向上隆起,弯道处还明显地向外推挤,车道线及停车线因此可能成为曲线。这种车辙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的主要形式,同事具有车辙深度大,安全隐患大的特点。
2.磨耗性车辙
这是由于沥青面层在车胎的磨耗作用下形成的车辙。这种破坏在国内发生较小,一般仅发生在北方冰雪地区,因轮胎长时间使用防滑链所致。
3.结构性车辙
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形成,这种变形主要由于路基变形传递到面层。
4.压密性车辙
这是由于路面结构的二次压密或路基的整体剪切变形造成的。其典型表现为:沥青混合料轮迹带下凹,两侧没有隆起,路面横断面呈U型或V型。这种车辙是在国外很少发生却在我国常见的车辙形式,由于沥青混合料施工压实度不足,致使通车后第一个高温季节混合料继续压密而形成。这是一种非正常的车辙。
从影响车辙形成的原因来看,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包括:路面的结构形式和结构组合、材料的性能与组成以及施工质量;外因则包括:气候条件(如持续的高温)、交通条件(如重载、超载、渠化交通和慢速交通、频繁刹车启动等)、路线状况(如长距离爬坡、急弯路段)等。引起车辙的根本原因是内因,也是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即科学地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和混合料设计,合理地组织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二)、车辙的预防
1.合理的结构和设计
1.1提高混合料的内摩擦角
增加粗集料用量,并选择形状接近立方体,表面纹理较深的品种。在选用细集料时,除考虑岩质坚硬外,还应充分考虑与沥青的粘附性,尽量采用破碎的人工砂,避免使用天然砂。合理地选择级配类型,通常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较开级配的沥青混合料稳定,对于细集料的级配,限制砂的含量,尤其是细砂的用量,可以改善、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1.2提高混合料的粘聚力。
沥青的粘度对沥青混合料的影响非常大,采用针入度小、粘度大的沥青可以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能力。
1.3根据前面对沥青个面层的力学分析,在设计沥青路面时,可考虑在中、上面层都使用SBS改性沥青,在下面层采用较低标号的重交通沥青,以提高沥青混合料使用寿命。
1.4采用合理的指标进行质量过程控制应正确理解动稳定度指标,对抗车辙能力进行控制。
2加强施工过程控制
2.1严格控制沥青用量
缩小沥青用量允许误差的范围,将规范规定的允许误差±0.3%尽量缩小,并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控制。
2.2加强面层间、面层与基层间的连接
调整施工工序,尽量是沥青混凝土面层连续摊铺,减少污染。若各面层不能连续施工,应在层间喷撒改性乳化沥青作粘层油,起沥青含量控制在60%左右。在摊铺面层前必须清除水泥稳定类基层在养生期结束后就应开放交通,在摊铺面层前必须清除表面浮浆松散粒料,并用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处理封层。
2.3合理提高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适当减少空隙率。
2.4防止沥青混合料出现离析现象
一个路面施工单位各层所采用的粒集料最好来自一个石料厂,以保证集料产品特性的一致。拌合楼向运料车放料时应避免向车箱一处集中堆料,汽车应前后移动,向车箱内分3处放料,减少粗集料的离析现象。严格控制摊铺速度,做到缓慢、均匀、不间断地摊铺,且不能频繁收起料斗的侧挡板陇料。中、下面层应采用双机联铺。
结束语:
市政道路质量病害很普遍,如何做到有效的防治,必须通过可靠的现场勘查、规范的图纸设计和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是保证,严格按图施工,严格监理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道路施工中,抓好每一个施工环节方法得当,处置及时,是保证道路质量的前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38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