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飞水岩2#隧道出口段塌方处治方法及施工技术(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3.2.4.2 由于堆渣存在缝隙,为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漏浆现象而影响回填混凝土质量,故采取对塌方段堆渣体表层整体喷射M5砂浆,砂浆厚10cm,以保证回填砼的强度及整体性。

  3.2.4.3 由于机械的操作空间所限故不能完全实现堆渣封模,故在钢支撑保留完好段采用挖掘机修筑2.5m高的施工平台。采用人工码填砂袋进行封堵空缺部位。为增加混凝土的抗折性,混凝土回填空腔内布设钢筋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钢筋网参数为:L=9m,φ22,间排距0.3m×0.3m,共两层;并在空腔较低处(混凝土回填较厚位置)局部布设I18型钢,根数4~5根。

  3.2.4.4 预埋最少2组不同高度、不同长度的回填砼、砂浆的泵管。预埋高度为超过设计钢支撑轮廓线外2.0m、4.5m。泵管左右均布、前后交错布置,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均匀性,防止混凝土在输送管出口附近位置发生堆积。

  3.2.4.5 通过泵管,对空腔分层回填C25砼、M5砂浆缓冲层。第1层回填C25砼,至均1.0m厚;待第1层砼强度达到70%上后,进行第2层砼回填,第2层回填C25砼,至均2.5m厚;待第2层砼强度达到70%上后,进行第3层M5砂浆保护层回填,至3.5m厚。浇筑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混凝土塌落度,以控制其流动性。最终工程量以现场实际发生为准。

  3.2.5 砼强度达到90%以上后,在回填砼底部两侧(拱墙部位),沿砼的下端设注浆小导管,使砼与围岩连接成整体,并充填由于砼收缩后产生的裂缝。注浆小导管施工参数:每边设3排,φ42,L=6.0m,间排距0.3m×0.3m,梅花型布置,施工角度为回填砼和空腔围岩的接触面呈45°。在小导管端头焊接φ25钢筋,且连接成整体,紧贴砼。然后人工掏挖中部渣体,并及安装顶拱钢且与两侧墙钢相连接。

  3.2.6 重复上述①~⑤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每循环控制在0.5m~1m,逐步施工至塌方体的掌子面。

  3.2.7 在顶拱回填砼的下部设顶拱下沉变形观测点,严格监控整体变形,并及时反馈观测资料,指导后序施工。

  3.2.8 根据变形观测资料,及时施工该塌方段的二次衬砌砼。

  3.3 后续施工方法

  严格按照\"先超前、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开挖原则进行后续施工。

  (1)先超前。严格控制超前注浆小导管的施工质量,必要时请四方联合验收。

  (2)短进尺。控制每循环开挖进尺在1m内。严禁盲目开挖。

  (3)弱爆破。根据现场掌子面的围岩坚硬情况,及时调整爆破装药量。每循环单独做好爆破设计,并坚持爆破审批制度。

  (4)强支护。建议调整该段的原有设计支护措施。钢支撑原设计为0.75m/榀,建议调整为0.5m/榀;连接筋原设计为1m/根,建议调整为0.5m/根,并在左侧拱脚、拱腰部位增设二根[10槽钢;锁脚锚杆为钢筋锚杆φ22,L=3.5m,建议将左侧锁脚调整为注浆小导管,φ42,L=6.0m。其余施工参数不变。

  (5)快封闭。开挖后,及时采用素喷砼封闭围岩。防止顶拱小块的掉落,并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

  (6)勤量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布设变形观测点,并加强观测,及时反馈观测资料,指导施工。

  3.4 安全措施

  (1)塌方后,安全风险尤为突出。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塌方处理安全小组。项目经理任组长,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施工队队长为副组长,技术部长、安全部长、专职安全员、兼职安全员、现场生产管理人员为成员。现场所有作业人员纳入本安全小组的管辖内。

  (2)各类施工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劳保着装整齐。

  (3)施工现场设专项安全警示牌、警戒线,现场设专人进行执勤。

  (4)严格按照上报及批复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及时向监理、设计、业主反馈,及时调整施工方案,确保施工安全。

  (5)及时进行各种变形观测。根据反馈的变形数据,指导现场施工。

  (6)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4 结束语

  飞水岩2#隧道出口段发生大规模塌方,该塌方段位于一冲沟下方,隧道轴线与冲沟交错相交,覆盖层厚达95m,引发地表大范围沉陷和开裂,分析原因主要是一条展布余掌子面中—左部位强挤压破碎带相关。勘测设计及施工应认真查明破碎带工程性质及对工程的不利影响,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隧道衬砌处治方案不仅应满足变更的衬砌结构的有足够的受力强度,并应针对性的采取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措施。按该塌方处治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工艺及技术措施实施,已安全顺利通过塌方段,其变形量测结果符合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2. 岩土工程勘测规范 (GB50021-2001)

  3.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 隧道支护原理及施工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

  5. 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师 人民交通出版社

  本文选自核心级期刊《公路交通科技》。《公路交通科技》自1984年创刊以来,以\"报道公路建设科研成果,展示公路建设新产品、新技术\"为使命,致力于为公路建设的科研人员、公路建设者们服务。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公路交通建设方面的应用理论、新结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报道国内外有关公路交通建设方面的科技动态,以实用性工程技术为主,全面反映国内公路建设、运输、养护及与智能交通有关的先进科研、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和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及发展动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3895.html


上一篇:道路工程师评职范文公路设计中路线的设计
下一篇:桥梁施工工程师评职范文顶推施工横向导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