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我国城市规划得益初步研究(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而在特定区域下,如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所谓的特定区域指的是我国城市开发涉及的区域内,存在多种的利益主体、所有权形式及利益获得方式,并且其相互之间有着直接的影响关联,即可以产生外部效应并且发生实际影响。在这种特定区域内,我国才会出现由于城市规划实施和城市发展开发带来的外部性而产生的规划得益现象。

以旧城改造为例,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也由这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产生了规划得益现象。首先,在旧城改造过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与利益关系、利益需求的复杂化使规划得益具备了出现的客观条件。其次,在具备了多元的利益关系条件后,出现了以公共投入与城市带来的外部性影响,使个体获得额外的得益或失益,就产生了规划得益。旧城改造发起的原因是出于公共目的的,也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市民福利。在其实施实过程中,必然会带动旧城区周边及相关的物业进行升值,这些物业的所有者得到了额外的利益,因为这部分利益并不是其本身对于物业的经营和投资得来的,也就形成了规划得益现象。与此同时,由于旧城市改造而被拆迁的原有不动产的市民,并没有受到改造的利益,反而还丧失了如以前处于旧城中的区位、交通等优势带来的既得利益,即受到负外部性影响而失去利益,造成了规划得益现象中的负得益情况。

3. 我国的规划得益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3.1 规划得益的类型

在我国,城市规划及政府通过公共途径产生的溢出效应使得规划得益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的良性影响,使得城市的社会经济整体环境进行了改变,从而从总体上提升土地房屋等的价格,造成整体的规划得益。二是由城市规划直接确定的由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产生的外部性影响造成的规划得益。具体来说,我国规划得益的类型是以土地功能转换、开发强度的改变、直接建设公共设施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几个方面为主。

3.2 规划得益的层次

规划得益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普惠型的规划得益,这种规划得益是因为城市规划的实施及城市发展带来的社会的整体发展,使得一定范围内的所有普通大众都可以分享或者分担这些规划得益(正的规划得益和负的规划得益),这时候的整体发展完全符合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并且保证了发展的公平性,因此,这种条件下的规划得益代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不需要对其进行公共还原。第二个层次的规划得益就是前述所说的个体利益得到或者失去的额外利益超出了一般的普遍的承受标准,造成规划得益的不当得益,这时显然出现了社会的不公平,为了达到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就要求对这些不当得利进行调整,即进行规划得益的公共还原。

3.3 规划得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规划得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不劳而获\"的规划得益不当,造成\"搭便车\"行为,影响社会公平,引发社会矛盾;②利益主体多元化,及个体的逐利性,使得规划得益分配不公平,缺乏制度缓冲,利益冲突加剧;③公共投资需求加大,但规划得益回收不力,造成公共财政不足,影响公共设施供给能力;④规划得益过程中给其带来的超额利润必然会引发开企业的疯狂追逐,从而诱发土地投机,引起市场混乱,公共利益受损。

3.4 规划得益的公共还原

由于规划得益属于城市规划和建设公共性影响下的外部效应而辐射利益的初次分配,特别是第二层次的规划得益,很容易造成得益失衡,即在此种规划得益过程中所造成的利益个体得到或失去的额外利益超出了社会成员的平均分享或分担水平,造成得益失衡,从而产生了上述问题,形成社会不公平,加剧的话会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规划得益进行公共还原。

4. 小结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条件下,城市规划与建设快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成果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产生问题,特别是由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的外部效应而产生的\"不劳而获\"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与不公平,本文以\"规划得益\"的角度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弥补了以往研究不足,以期对研究类似的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启示。

参考文献

[1] 李郁芳. 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的外部性探析[J]. 南方经济, 2005(6)

[2] 蔚俊杰. 我国城市规划得益及其公共还原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0

[3] 何子张. 空间研究——城市规划中空间利益的政策分析[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4] 杜新波、孙习平. 城市土地增值原理与收益分配分析[J]. 中国房地产, 2003(8)

[5] 叶韵.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规划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6(1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3960.html


上一篇:公路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大型桥梁结构体系转换中硫磺砂浆的配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