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
(1)选择合理的结构布局。
(2)选择地震中预期出现的弯曲塑性铰的合理位置,保证结构能形成一个适当的塑性耗能机制。
(3)通过强度和延性设计,确保潜在塑性铰区域截面的延性能力。
(4)确立适当的强度等级,确保预期出现弯曲塑性铰的构件不发生脆性破坏模式(如剪切破坏、黏结破坏等),并确保脆性构件和不宜用于耗能的构件(能力保护构件)处于弹性反应范围。
地震破坏的过程也就是能量释放的过程,预先人为地在结构的一定部位安装特定装置,使结构与可能引起破坏的地面运动隔离开来,也就达到了抗震的目的,这就是减、隔震和耗能设计。这种设计不是采用传统的加强结构的抗震方法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而是通过调整或改变结构动力参数的途径,以明显衰减结构的振动反应,有效地保护结构及内部设施在强地震中的安全,或在其他外干扰力作用下使结构满足更高的减震要求。这是当前在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正在试验、开发、应用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条新途径,是防震减灾积极有效的对策。《08细则》也制定了桥梁减隔震设计的原则和分析方法。桥梁结构的减隔震系统应满足以下三个基本功能:一定的柔度、耗能能力、一定的刚度。到目前为止,最常见的减隔震装置是铅芯橡胶支座,通常安装在建筑物与地基或者桥梁上部结构与桥梁墩台之间。每个铅芯橡胶支座兼有隔震和耗能的功能,同时支承着上部主体结构的重量,并提供弹性恢复力。
5结语
一场大地震对桥梁的损害是直接的,同时由于道路的不通畅也进一步造成了更多人员的伤亡以及更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四川汶川县发生的8.0级地震至今给人们的影响还远远没有消去如何在以后的桥梁抗震设计中做到更经济、更有效地抗击地震引起的破坏,始终是桥梁抗震研究设计人员需要认真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0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