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公路改造工程的设计与质量监控(2)
综合考虑S239路面面层的强度、稳定性、抗滑性、抗水损害能力及工程造价等因素,项目采用SUP面层。其中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玄武岩骨料。从满足道路使用功能、尽量降低工程造价的角度,综合区域内其他干线网改造工程实践,推荐本项目采用两层AC结构,即上面层4cmSUP-13C,下面层8cmSUP-20C。
(2)基层方案
采用水稳碎石做为路面基层。优点:施工工艺比较成熟,早期强度高、水稳定性较好,强度及模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长,抗压回弹模量也较高。缺点:易产生温缩、干缩裂缝;工程造价较高。
(3)底基层方案
底基层是分布荷载的重要层次,它使交通荷载在路基中的应力降低至可以承受的程度,起到路基和基层的分隔层作用。根据受力特性和结构层经济合理的原则,可采用结合料稳定的粒料及稳定细粒土。从加强路面承载能力、减小横向不均匀沉降差的角度,项目采用二灰土底基层。
3、原路面补强设计
由于纵面设计的需要,局部路段的填高可能不满足补强厚度的要求。初步设计凡填高与补强厚度差值在10cm以内的,铣刨老路面后补强。少数填高与补强厚度差值大于10cm的路段挖除老路面按新路面结构重建。填高大于补强厚度的根据实际填高采用水稳碎石补强。
四、质量控制
当前旧路改造的早期病害较为突出,因此路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旧路改建的质量控制包含以下内容:
(一)施工前的质量控制
1、充分利用好专项资金,做好质量防范意识
2、充分考虑设计方案,减少路基工程质量隐患:老路改造路线设计纵坡主要沿老路滚动,填方数量不大,又有行车干扰,设计中不应采用沿线挖沟取土的土方作填料,尽量集中定点取土场取土。
3、合理进行道路排水系统的布置:路基设计中的排水系统,如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的设置,采用标准尺寸,特殊地段应作专项设计。
现路面排水采用路面分散漫流排水方式,路基采用预制砼边沟、土质边沟等多种排水形式。本次改建考虑以人为本及自然美观,为了更好的将公路建设回归自然,填方路段采用土质边沟;挖方采用暗沟形式。在用地受限路段及厂房、门面房门口路段设置矩形边沟或盖板沟。K143+500起为城镇段,道路两侧采用盖板沟。
4、防护工程:设置护肩墙和挡土墙或砌石护坡。
(二)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1、工程材料:对砂、石、水泥、钢材等材料要严把质量关。主材要有产品合格证书并做好原材料试验鉴定。
2、路基土石方开挖:根据土质情况和开挖高度,按照设计采用不同的坡率开挖,路堑开挖的施工方法有纵挖法、横挖法、纵横相结合方法等。老路路基拼宽时,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挖台阶,严格控制台阶高度,严禁一阶到底,严禁贴坡。
3、路基填筑:路基填筑材料为素土和灰土,必须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压实度符合规范要求。
4、路基填前处理: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地基表土、树根和草根须清除干净再进行地基填前碾压;5 cm以下的天然级配砂砾排水固结效果很好,施工时要适当洒水压实,基础施工前要观察砂砾表层,若表层温润无松散即可进行基础施工。
5、构造的地基处理:对挡土墙、护肩墙等结构物的砌筑工程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时必须处理。
以上内容是对老路改造设计中的几点成功之处的总结,供后续工程设计参考、借鉴,更好地提升后续工程设计质量,创建更多的优质项目。
参考文献:
[1] 马文举:《公路设计新理念在老路改造中的应用》[J],《中国市政工程》,2008年第4期。
[2] 朱永、孙家骏 :《老路改造项目设计的思路及建议》[J],《交通科技》,2011年第10期。
[3] 张培喜:《老路改造工程中路基施工质量控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第12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0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