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研究山区公路滑坡形成原因及防治(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四、工程实例分析

4.1、浙江省41省道仙清线二级公路仙居段改建工程沿线滑坡处治

工程所在地仙居第二标地段,开挖施工诱发该上张段公路右侧山坡出现裂缝。随后受降雨等的影响,2003年8月期间,山坡上多处出现新的裂缝,规模明显变化;同时,前缘出现小规模崩塌及泉点等现象。后来采取了削坡卸载等处理办法,但山坡上仍有新的裂缝出现,原有裂缝继续张开,种种迹象表明,滑坡仍在进一步活动,所以必须进行进一步加固处理。

经实地勘察可以发现,工程所在地地形坡度陡峭,整体环境地质条件差。形状为第四系残坡积层,主要为碎石土、含碎石粉质粘土等,滑床为微风化岩层,厚度变化大。主滑线岩土界面坡度较陡峭,岩层产状与边坡倾向相近,为不利组合。其次,滑坡的形成与人类的活动有很大关系。由于修建公路,大量的开挖天然土体,形成了高边坡,而由于开挖、填筑等工程,使得天然稳定的土体变得不稳定,活动性增强。加之,地下水位高,含水量丰富,滑坡前开挖面多处可见山泉水流出。所以,在水及各种外力和作用下,便出现滑坡破坏。

针对该段滑坡的特点,施工方采取了削坡卸载、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和抗滑工程等措施对该滑坡进行加固处理。

通过以述各种治理以及多年的滑坡监测、预报,该滑坡段至目前还没有发现新裂缝等不稳定现象,说明这种滑坡治理设计是成功的、合理的。

4.2、土锚钉在浙江仙居原始森林山区公路滑坡处治中的应用

浙江仙居原始森林山区公路2004年底建成通车,2005年梅雨季节,由于雨水原因,造成K7+000~K11+120段左侧山坡多处滑坡。左侧山坡,边坡高35~50m,自然坡度57°。在修建公路时,由于深切路堑,沿线造成大范围原有地质地貌受到破坏。滑坡区为山前斜坡地貌,从上往下依次为坡积层、残积层,基岩为泥盆系灰黑色角砾状灰岩。滑坡区内断裂十分发育,滑坡体由松散的坡积层、残积层组成。滑坡体底部(基岩面)、坡积层与残积层分界面为两个含水层面,特别是基岩面上的含水层为整个滑坡体的滑动面。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及地形水文情况,经施工、监理、设计、业主共同研究,决定采用减载、土锚钉、混凝土挡墙支挡、坡面拱圈植草防护、截、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其中,土锚钉施工采用分段切坡,每段切坡垂直高度不超过2.0m,土锚钉孔采用100型回旋式钻孔机按设计角度成孔。成孔后放置土锚钉钢筋并进行常压注浆。注浆压力0.65MPa,浆液水灰比1:1。完成土锚钉后,外挂间距200×200mmф6钢筋网,并浇筑C20混凝土面层。土锚钉区按间距2m布置梅花型泄水孔,泄水孔直径ф100mm,下倾角10°,深入坡体2.0m。

通过上述土锚钉的治理以及几年来的滑坡监测、预报,该滑坡段至目前仍十分稳定,这说明土锚钉法是土与土锚钉共同工作的复合土体,它能充分利用土体的自稳能力,借助对土体的主动加固作用,能显著提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承受坡顶超载的能力;所以,建议杂填土、普通粘性土和非松散的砂质土的边坡工程应积极采用土钉技术。

五、结论与展望

公路滑坡成因复杂,影响滑坡的因素众多,治理滑坡要因地制宜,要把\"方案优化、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不留后患\"作为滑坡防治的总体方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主要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按照\"安全、环保、舒适、美观\"的原则,在满足安全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根据场地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及现场实际情况, 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真正做到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

总之,对该滑坡整治的指导思想是:完善排水,放缓边坡,下挡上护,稳定坡脚,外封内排。同时,加强对滑坡体的监测,随时掌握滑坡体边坡动态变化,及时预报,变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金坚兵、李仕龙浅谈山区公路滑坡的影剧因素及防治措施——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7);

【2】杨有辉、郑治公路滑坡预报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公路交通技术,2006,(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095.html


上一篇:探讨分析公路工程中软土地基的岩土工程勘察
下一篇:在公路施工中施工程序中冷再生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