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运河桥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技术(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3.3钢筋安装

  钢筋安装顺序如下:

  ⑴绑扎底板下层钢筋网片;

  ⑵安装底板管道定位网片;

  ⑶绑扎底板上层钢筋网片,底板上下层钢筋网片用∏形钢筋垫起焊牢,防止人踩变形,以保持上下层钢筋网的规定间距。∏形钢筋架立间距为80cm,梅花形布置;

  ⑷绑扎好腹板骨架钢筋后,再绑扎腹板下倒角的斜筋,安装底板上的螺旋筋与锚垫板,

  然后穿底板波纹管;

  ⑸腹板钢筋骨架内安装曲线管道,固定管道骨架;

  ⑹绑扎顶板和翼板下层钢筋;

  ⑺安装顶板管道定位网片、顶板锚垫板及螺旋筋,穿顶板波纹管;

  ⑻绑扎顶板上层钢筋,用∏形架立筋焊在上下网片间,使上下网片保持规定的间距。

  钢筋安装允许误差为:主筋排距+5mm,主筋间距+10mm,箍筋间距+20mm,保护层厚度+5mm。

  3.4预应力管道

  预应力筋预留孔道采用波纹管,波纹管应与预应力筋配套,预留工作长度,并具有一定的强度。横梁的墩身横向钢绞线束(9φj15.24)的波纹管内径φ80mm;箱梁纵向钢绞线束的波纹管内径:21φj15.24为φ120mm,15和12φj15.24为φ90mm,9φj15.24为φ80mm;腹板竖向φ32mmⅣ级钢筋的波纹管内径为φ45mm;顶板横向钢绞线(3φj15.24)的扁波纹管尺寸为65×22mm。

  3.5浇筑混凝土

  箱梁采用C50商品混凝土,为加快施工进度,争取工期,要求4天强度达到90%设计强度;为满足插入式振捣要求及每节段泵送混凝土浇筑需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2~14cm,最大石子粒径≤25mm。混凝土浇筑按照\"由前往后,两腹向中对称浇筑\"的顺序,两腹板对称同时浇注,然后灌中间部位的底板,浇注顶板及翼板混凝土时,要从两侧向中央推进。T构两侧对称浇筑混凝土,泵车补料均匀,最多不得相差2车16m3混凝土。

  浇筑混凝土时,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必须注意观测支架杆件的受力状况,防止松动、变形,并严格控制其顶面标高,以免影响铺装层厚度,顶面要边浇筑、边抹平,在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抹面,消除收水裂缝,并拉毛。0#、1#段在第二次混凝土浇筑前,将粘在钢筋上的混凝土清除干净,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处理,清除松动石子、浮碴,并用高压水冲洗干净。

  每次浇注制作4组试块,其中1组放在试验室作标养,测28d强度,另3组随梁体一起养生,其中1组作备用,2组用作测量3d或4d混凝土强度控制张拉应力筋的时间。混凝土浇注完后,在底板和顶板混凝土表面暴露处,覆盖麻布等物,以防混凝土中水蒸发过快。

  边跨合拢段施工,利用平衡段模板(内外模),底模架与底模板重新制作与安装,平衡段外侧模利用挂篮外侧模滑梁,用倒链拖至合拢段。使合拢段底模一端悬吊在14#梁段上,另一端悬吊在平衡段的顶板上或支撑在支架上。中跨合拢段所需的侧模、底模用单只挂篮移动来实现,内模则需用木模重新加工。

  4施工控制

  由于许多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影响,施工中的实际结构状态将偏离预先确定的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进行监控和调整。本工程将由建设单位委托浙江大学进行全过程监控。施工单位按方案和施工设备与设计单位配合修正设计张拉预应力,并计算各施工阶段、每一施工步骤的挠度值,现场根据测量施工方案设置观测点,做好中线与水准点的测量工作;根据结构每一个施工阶段、每一施工步骤的挠度变化状态,确定逐步完成的各节段挠度曲线,并定出每节段前缘施工立模标高的理论计算值(必须考虑施工预拱度)。施工时挠度产生原因:一方面由梁段混凝土自重、张拉悬臂预应力筋、挂篮及梁上其他施工荷载等引起的,另一方面由挂篮变形、基础下沉等引起的;设置施工预拱度时要全面综合考虑。监控单位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和施工、设计要求控制施工程序,并对实测值验核,提出修正的控制数据,并和设计、施工各方面共同解决施工阶段出现的问题。

  5结语

  采用挂篮法分段悬臂浇筑施工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工期紧及周转材料投入大的问题,降低了成本和损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向中富.桥梁施工控制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萧绍统》.建筑工程施工方法选用指南[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3]周昌栋,谭永高,宋官保.悬索桥上部结构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杨阳.桃花峪黄河大桥施工质量保证措施[J].桥梁检测与加固,2010,(1):16-1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4158.html


上一篇:论确保交通工程中心试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有效性的措施
下一篇: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