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如何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发布时间:2020-04-17   |  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学术期刊的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质量学术期刊的产生取决于多方面的合力,如国际和国内学术大环境、主办单位对期刊社(编辑部)的重视程度及政策扶持、责任编辑的素养和能力提升。国际、国内的学术大环境是宏观因素,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及政策扶持是中观因素,而责任编辑的素养和能力属于微观因素。微观因素之“微”,并不意味着作用微小、地位微弱,相反,它对学术期刊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1学术期刊责任编辑之责任所在

  我国编辑出版行业实行责任编辑制度始于1952年[1]。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中说:责任编辑是指在出版单位为保证出版物的质量符合出版要求,专门负责对拟出版的作品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和加工整理并在出版物上署名的编辑人员;在出版单位担任责任编辑的人员必须在到岗前取得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资格,并办理注册手续,领取责任编辑证书。由此可见,责任编辑既是一种行业任职资格,同时也意味着须对经过自己审核加工后出版的“作品内容”承担一定的责任[2]。

  1.1对刊物的责任

  学术期刊编辑对刊物的责任主要是体现在政治上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曾有学者言,“学术研究无禁区,但学报传播有纪律”[3]。学者关心或研究什么内容是自由的、不受限制和约束的。但如果打算公开发表,需要在社会上传播,则学术期刊编辑要起到“把关人”的角色[4]。这不仅是对作者负责,更是对刊物负责,对社会负责。因为不利于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文章一旦发表于刊物,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5],纸媒的传播和一些学术期刊网站的传播是同步的(后者甚至优先传播),学术期刊网站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传播力是非常强大的,这些不良文章将会对刊物造成广泛的、长期的、深远的破坏性影响。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对刊物负责。

  1.2对作者的责任

  学术期刊编辑对作者的责任体现在发现作者、培养作者、稳定作者、服务作者四个方面[6]。基于现在国家的职称评定及科研考评机制的现实考量,科研量化考核主要是论文发表的数量及发表刊物的层次。这种考核的现实造成了各学术期刊都不缺乏稿源,但缺优质稿。学术期刊编辑在海量来稿中要善于“沙里淘金”,通过自身的一双慧眼发现优质稿件,发现有潜力的学术新人。同时,通过编校,用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眼界,给作者指出文章的错漏之处、逻辑混乱、语句不通的地方以及参考文献著录不规范的地方,帮助作者补充、完善。在这样培养作者过程中,一些优质作者由于信任、认可编辑,于是忠实于该刊物,愿意把自己满意的文章投给该刊物。学术期刊编辑通过自身魅力吸引且稳定作者,对论文编辑加工进行数字优先发表,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学术期刊编辑对作者的责任还体现在反馈读者的意见,与作者及时沟通,让作者读者交流互动,深化问题研究,传播学术。

  1.3对审稿专家的责任

  为保证学术出版质量,很多学术期刊都聘请了一些审稿专家,对文章质量进行把控。学术期刊编辑对审稿专家的责任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对审稿专家要保密。学术期刊编辑把作者的文章送给审稿专家后,审稿专家给出专业的意见,可能是退稿(质量达不到要求)、可能是返修、也可能是可以发表。如果是后者,作者自然高兴。如果是返修,作者基本也能接受。如果是退稿,作者通常会失望,甚至迁怒于审稿专家没有细致审稿。因此,关于审稿专家个人信息,学术期刊编辑负有保密的义务,即一定要对作者保密谁是其文章的审稿专家。其次,对审稿专家负责体现在送审的稿子一定要符合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因为现在的专业方向高度细分,甚至出现了好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要紧密关注审稿专家最新的学术成果,掌握其研究动态和最新进展,给适合的稿件,方便审稿专家审稿。

  1.4对读者(用户)的责任

  学术期刊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满足读者需要是编辑的义务,更是编辑的责任,也是学术期刊生存的保障[6]。如何强化学术期刊服务读者(用户)责任?首先,保证刊物质量。要给作者提供政治正确、学术质量上乘的学术作品。要让对刊物文章感兴趣的读者(用户)能读懂,能及时了解学术动态,能获得正确的信息。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对文章的质量尽心尽责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文章结论有科学性。其次,重视读者意见。读者在对刊物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时,学术期刊编辑要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主编(编辑部负责人),及时处理这些信息。长期经验证明,重视读者(用户)意见的刊物,更有市场,质量有明显提升。最后,采用OA形式,让更多的读者(用户)可以免费且便捷在网上获取这些资源。开放获取是学术期刊走向大众化的必然途径。让读者(用户)通过免费开放获取学术期刊资源,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广泛传播,更有利于加强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传播力。

  1.5对社会的责任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需要各个方面的齐心合力。其中,学术期刊也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编辑要把文化强国、科技强国与自己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是国家文化大产业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也会产生更强的责任心。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时刻明确责任,并终身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集编校、策划、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复合型编辑人才[7]。

  2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素养,落实责任编辑之责任

  学术期刊编辑是学术的守门人、把关人、培育人,社会科技创新、学术产出和成果转化,需要学术期刊编辑发挥指导作用或培育作用。学术期刊编辑自身素养和能力提升是实现这些的前提和关键因素。

  2.1记编辑日志

  编辑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8]。编辑日志无疑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编辑将自己的切身体验、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及解决方法,严谨真实地记录下来,总结积累不断提高,使自己的编辑水平也同步提升。编辑给作者审读文章、编辑校对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给作者查漏补缺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自己“知不足,补不足”的学习过程[9]。用笔记录下来,长期积累,是一本工作日志,它更是一本业务日志,是业务提升的阶梯。有心的编辑在一两年中工作经验的积累,其编辑能力会超越工作达十余年但无心提升业务能力的编辑。“有心处处皆学问”。通过编辑日志,将工作中的问题(尤其难题),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法记录下来,包括领导的协调和专家的指导,久而久之,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视角都会有效提升。

  2.2增强自我效能感

  编辑的自我效能感是指编辑对编辑工作的价值以及是否能胜任编辑工作的一种自我判断和信心,它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编辑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编辑的行为[10]。自我效能感低的编辑,则时时陷入现实困难,对问题常常束手无策,甚至出现问题绕着走,降低对目标的期望值。显然,自我效能感低的学术期刊编辑很难编辑加工出高质量的学术作品。自我效能感高的编辑,对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事业发自内心的热爱,有职业的幸福感,有职业的尊严,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挑战,愿意发挥自身潜能,巧妙高效解决,达到预期效果。还会通过个人魅力,在与作者、审稿专家交往中用幽默语言避开分歧,达到共识,促进期刊质量提升[10]。编辑提升了自我效能感,也提升了职业生活幸福指数。

  2.3培养职业敏感性

  职业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件所具备的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敏的反应处置。这是基于个体在心理上对与自己有关的外界刺激迅速、敏锐的反应基础之上的[11]。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敏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政治敏感性。学术期刊编辑首先要是政治家[12]。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编辑的政治要求。因为学术期刊编辑在审阅、编辑加工文章时,要善于把好“政治关”,如港澳台问题的措词和描述、地图问题、民族问题、历史问题、军事问题、宗教问题等都需要编辑有高于作者的政治敏感性,以确保不出政治差错。其次,选题策划敏感性。通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或国家基金课题的立项情况,把握热点,从而创设相关栏目,主动向“大家”约稿,从而引领某一学科的发展,而不是被动地紧跟后面。最后是文字敏感性。有人把学术期刊编辑比喻为文章的“啄木鸟”[13],这是一种形象且生动的描绘。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字敏感性表现在审读文章时,对文章的逻辑关系、遣词造句、错字别字、容易引起歧异的不严谨的用词,以及语句重复或前后表述矛盾,能一眼识别。科技期刊中文章涉及的数量和单位、各类符号、数学式和化学式,都要求编辑具备“啄木鸟”精神,用高度的责任心,多查阅资料,或通过部门工作会议,将一些拿不准的疑难问题落实、妥善处理。

  2.4学会有效沟通,提高说服力

  学术期刊编辑的沟通能力不仅体现编辑的工作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刊物的质量[14]。因为在编辑初审的过程中,编辑的眼界,对稿件的取舍是后续录用稿件、成刊的第一步。而作者最初的投稿常常是不完美的,需要编辑去沟通交流,共同完善。编辑通过深厚的学术修养,自信且权威地给作者指出文章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建议。高质量的说服,是编辑与作者思想的碰撞,有效的信息双向传递,从而产生灵感的火花。编辑多用温和的语气、放松的姿态与作者沟通,重要内容重复表达以吸引作者注意力,多激发作者思考,使其对自己的文章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和完善。目前,在国际与国内学术环境的宏观层面,主办单位的中观层面都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多方协同形成合力,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在学术期刊编辑微观层面,可通过碎片化学习[15]、自主学习等途径,提升素养,从而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和影响力、传播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xuelw/21492.html


    上一篇:“作育新民,再造民族”: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精神内核
    下一篇:高校国画教学模式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