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校国画教学模式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0-04-18   |  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国画作为设计类高校艺术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却面临逐渐边缘化的状态。传统艺术需要探索切合当代社会的传播手段,国画课程也需要探索适合设计类高校的教学模式。以花鸟画教学为例,从学生本身的特性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与现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必然联系,激发他们的主动分析能力,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最终渗透到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其设计专业的学习提供有效助力。

高校国画教学模式与创新

  关键词:设计类高校;传统文化;花鸟画教学;课程改革;形式分析

  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中,设计类高校的国画课程不仅起到提高艺术素养的教育普及意义,还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潜在能量。如何既传扬传统又紧跟时代,使学生能够习古而化今和学以致用,必将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中国画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以花鸟画为着眼点,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试验,现梳理如下。

  一、从国画课程到花鸟画教学

  (一)设计类高校中国画课程的窘境

  目前,高校艺术类课程主要服务于设计类专业,针对他们的艺术课程却大多还在延续之前的教学思路。这在艺术类课程被极大压缩的环境下,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国内设计类高校的艺术类课程主要涉及油画、版画、国画、水彩等。作为专业选修课程,常限于时长,多泛泛而谈。其中,国画更是因为涉及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等,只能做到蜻蜓点水,无法深入领会水墨笔法的魅力。传统而言,国画的学习乃长久之事,非一朝一夕所至,不可急于求成。所以,无论是过于宽泛的教学内容,还是课程时长的限制,都容易造成流于形式、走马观花的教学效果。而独立的花鸟画课程则更多针对纯艺专业的学生,以培养艺术家为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体系完备,技法全面而深入,但用时较长,且需要一定的国画基础。这些条件是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的设计类高校无法做到的。

  (二)花鸟画教学的必然性

  面对设计类高校的实际情况与国画教学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最常见的调和方式就是选取国画中的某一科目,用缩小教学内容换取教学效果的专业度。一般来说,花鸟画会成为大家的首选科目,这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作为国画艺术三大支柱之一的花鸟画,虽然最晚独立,却因题材包罗万象,逐步超越人物画和山水画,成为受众最广的传统绘画。无论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还是近代的海派、岭南画派,或再远些的扬州八怪、清初四僧、青藤白阳、吴门四家、浙派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艺术大师,大多离不开花鸟画创作的加持。可以说,从古至今花鸟画一直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同时,糅合多种技法的花鸟画在创作时,能够应对各种条件限制,灵活调整作品的尺寸、表现方式等。在普通高校的国画课堂上,常常需要根据上课地点、绘画工具的准备工作、不同学生的基础等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优势和现状促使花鸟画成为设计类高校国画课程的不二之选。

  二、设计类高校花鸟画教学的优势与新问题

  (一)花鸟画教学的现状与优势

  将国画课程的内容浓缩细化到花鸟画,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传统艺术的内核,不再流于表面。同时,还可以为那些具备国画基础,希望继续深造的同学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模式上,体现为偏重于对国画技法和体系的传授。首先要师法自然,强调以大自然为师,多看苦练勤思,以掌握绘画规律。其次,用作品串联起历代花鸟画的优秀技法和创作经验,为学生积累素材和拓宽视野。设计类高校的花鸟画教学基本围绕这两点展开。由此,教师能够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完成对传统艺术的有效传授,甚至带领具有国画基础的学生进行专业创作。

  (二)花鸟画教学的新问题

  但与此同时,在近几年的师生交流中却逐渐暴露出一个问题:多数学生并不具备国画基础,也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想法,习得的国画知识不久就抛诸脑后,很难与自己的主业课程形成知识共振。慢慢的,学生对花鸟画练习的积极性开始下降,甚至只是当作一门充数的应付课程。于是,如何避免花鸟画教学沦为纯粹的学分机器,如何促使花鸟画教学最终渗透进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中,成为我重点思考的教学改革方向。

  三、设计类高校花鸟画教学的创新模式

  (一)花鸟画教学模式创新的起点

  从学生的设计专业属性出发,是解决这一新问题的关键。传统的花鸟画教学延续了始自唐宋的家族师徒关系,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自洽体系,遵循临摹、写生、创作这一固定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侧重对先辈师门风格的继承,对待创新比较谨慎;二是侧重对笔墨皴法的研习,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对历代大家的作品逐次品鉴。虽然慢工出细活,却很难与学生求新求变与快节奏的生活产生共鸣。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有其特定的知识诉求和学习方式。经过艺术高考的他们,在审美趣味上更偏向于西方艺术体系,习惯以“风格——形式”的组合来分析和掌握艺术流派。进入大学后,设计类专业的众多课程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对形式的敏锐感觉。所以,在国画教学中,他们更善于从画面的形式角度去欣赏一幅作品。要想把握传统艺术的发展特点,或许从分析花鸟画的形式美感入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消化。

  (二)花鸟画教学的创新模式

  问题出自课堂,也须从课堂着手。首先是转变传统国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接收改为主动分析,以形式为切入点来发挥设计类专业的优势。在进行形式分析时,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促使学生比较中西方艺术的形式因素。比如,讲解南宋李嵩的《花篮图》时,与同时期梁楷的减笔作品相比较。接着,再与16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并置。三幅作品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从构图、空间层次、形体塑造等方面,深入剖析《花篮图》中所蕴涵的传统艺术的魅力。其次,精缩花鸟画的课程内容来配合对作品的形式分析。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适当压缩国画与花鸟画体系的内容,精选兼具笔墨技法和时代特征的代表作品。以一当十,既可以节省时间,也有利于深入剖析作品,提高学习效力。节省的时间还可以分配给学生对作品进行形式上的延伸创作,比如,提炼构图、造型,尝试更多技法的形式表现等。经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调整,课程以更为当代的眼光来审视传统艺术,学生也切身体会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形式与审美上的异同之处。这种学习方式还呼应了设计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如《造型基础》《形式语言》《设计原理》等,使艺术类课程与设计类课程有了更多关联和互动。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而且能够学以致用,将更多的传统文化融合到自身的设计与生活中。

  四、小结

  在高校艺术类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中,把花鸟画课程放置于当代文化语境下,探索花鸟画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其调整为更适应设计类专业的学习体系。基于此,国画教学不仅能够传承传统绘画的精华本质,为学生开拓新视野和新动力;还促使学生从形式美感和设计视角对传统艺术进行重新审视,从而嫁接起传统与现代,艺术与设计,为培养未来的优秀设计师尽一份力量。这在偏重于西方艺术体系的设计类高校,正好起到良好的引导和补充意义。希望这次花鸟画教学模式的小小探索,有幸为其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扬.浅析高校中国画教学改革[J].中国民族博览,2019.(14).

  [2]张旭.高校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

  [3]代晓蕾.新媒体背景下美术学专业中国画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4).

  [4]高校中国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研究[J].美与时代,2018.(4).

  [5]中国画专业开放性教学新模式探论——基于艺术高校中国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9.(2).

  作者:金大伟 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xuelw/21495.html


    上一篇:如何提升学术期刊质量
    下一篇:家庭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