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论文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2)
3. 发展规范阶段 (2000 年-今)。
经过 90 年代的发展,印度特区获得了许多成功,但是同时也积累了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发展特区,印度政府开始考察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以吸取经验。2000 年初印度工商部长 Murasoni Maran 来中国访问,参观了包括深圳、厦门在内的经济特区,受中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启发,印度政府开始着手特区改革。2000 年 4 月 1 日印度政府决定在全国推广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SEZ),提出要将之前的出口加工区进行转型。2000 年之后,印度政府陆续将之前的出口加工区(ExportProcessing Zone,EPZ)升级为经济特区,2000 年 1 月印度政府批准将坎德拉、圣克鲁斯和科钦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经济特区。
2003 年 1 月,法尔塔、诺伊达、维萨卡帕特南等剩下的四个国有出口开发区升级为经济特区,至此印度七大国有出口开发区全部升级为经济特区。随着经济特区在印度的广泛发展,与经济特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开始建立起来。2004 年,印度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首先通过经济特区立法。2005 年 5 月,印度国会通过了印度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正式特区立法———经济特区法案(SEZ Bill)。法案对经济特区的审批制度、准入标准、机构设置、税率优惠等方面做了全面的规定,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基础。2006 年 2 月,印度政府公布经济特区法规(SEZ rules),对经济特区的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同年夏天,印度经济特区审批的唯一官方机构———印度中央政府经济特区审批委员会(Board ofApproval)开始审批经济特区。印度经济特区开始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到 2007 年 6 月,经过 BOA 正式通过建立的特区为 303 个,正式通知运营的特区为 127 个,原则上通过建立的特区为 161 个,特区规划总面积达到 1845 平方公里,建成总投资达到 681.8 亿美元。经济特区的迅速扩张带来的问题是农民对于特区征地的不满和抗议。2007 年 1 月孟加拉邦(West Bangal)的兰迪格兰地区(Nandigram)农民抗议特区征地,引发流血冲突和动乱。当时印度总理辛赫(Manmohan Singh)紧急宣布冻结经济特区审核三个月。2007 年 4 月 5 日,印度内阁特别小组(Empowered Group of Ministers,EGOM)召开会议讨论印度经济特区建设问题,会议最后做出解冻经济特区审批的决议,同时对于经济特区的审批制度进行了调整和修改。调整后的特区审批制度包括提高经济特区最小面积限制,各省不得强制征地,特区开发商必须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等内容,经济特区制度的调整抑制了一些开发商的投机行为,一些项目被迫取消,对于创办和建设特区的政策规范没有影响到特区的发展速度。到了 2010 年,印度已经获得批准建立的特区达到 578个,通知建立的特区为 348 个,实际运行的特区为 105 个。随着政府政策与法规的不断完善,印度经济特区获得了快速的扩张。
二、印度经济特区的绩效及其问题。
创办和建设经济特区是政府促进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 1965 年坎德拉自由贸易区成立到现在,印度经济特区在吸引投资、增加出口、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对整个印度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经济特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在印度投资,有力的发展了印度的外向型经济。印度经济特区在整个印度国民经济的进出口份额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加。1970 年印度出口加工区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出口份额为 0.02%,进口份额为 0.03%,1980 年加工区的出口份额和进口份额逐渐增长到 0.22%和0.67%,1985 年,出口份额和进口份额增加到 3.05%和 1.02%,2007- 2008 年在印度经济特区建立的企业创造的出口值占到整个印度国民济的出口值 10%。根据政府相关数据,2009- 2010年印度特区厂区内厂商的出口额有望超过 9000 亿卢比,这相当于特区内企业 2009 年全年的出口额。
2. 经济特区的发展为印度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以IT 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一直以来印度的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率都比较高,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印度经济特区对于印度解决就业问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许多特区内的企业都是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这些企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印度政府要求经济特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帮助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比如政府规定特区内企业必须为每个当地的拆迁户提供至少一个就业机会。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印度经济特区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为优化印度就业发挥了一定作用。1966 年印度刚建立坎德拉自由贸易区时就业人数只有70 人,1980 年后印度新建了圣克鲁斯出口加工区,这个时候总就业人数已经增加到 6000 人,1991 年印度又新增了科钦、法尔塔等四个国有出口加工区,这时出口加工区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 30000 人,经过 90 年代的发展,到 2000 年印度经济特区吸收就业人数达到 81371 人,占全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 1%,2007 年区内就业人数超过 17 万人,占制造业人数总数的1.05%,到 2011 年 3 月 31 日,印度经济特区就业总人口达到616608 人,3. 随着印度经济特区发展,政府对于创办和建设特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投资的制度环境得到优化。从 2000 年到现在,印度中央政府对于经济特区相继出台多部法律法规进行治理,这些法律法规降低了不合理的投资门槛,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促进了印度投资环境的升级。比如在鼓励外资投资经济特区方面,政府当局通过降低准入门槛,提供更优惠的税收和补贴以及简化审批手续等措施吸引投资者在经济特区投资。在 2000 年以前不符合自动通过审批条件的企业是无法在经济特区投资的,2005 年政府制定的审批制度规定:不符合自动通过审批条件的企业可以向特区审批委员会(BOA)提出申请,如果通过了委员会对其的考核,也可以获得在特区投资的资格。再比如说:现在能够在印度特区投资的企业可以是100%的外资,但是企业在 5 年内的出口金额必须大于企业在国内关税区(DTA)的采购费用。这些政策都鼓励了投资者在经济特区投资,对于特区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在规范投资者行为方面,政府也是不遗余力的通过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比如政府为了打击地产商以开发特区的名义从事土地投机行为,限制了经济特区的最小面积,同时要求开发商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这样就提高了投机者投机的成本,限制了他们的投机活动。经济特区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提高了印度投资制度环境的建设水平,帮助印度不断提升其产业竞争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67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