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经济师论文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4)
由于印度经济特区的开发和运营都是企业化运作模式,印度经济特区的开发和运营主体主要是州政府和私人部门。在开发运营层面,印度经济特区主要有三类主体:开发商(Developer),副开发商(Co- Developer)和运营单位(Unit),这些机构都直接归特区审批委员会(BOA)管辖。开发商是经济特区开发的主要主体,在中央政府的授权下,满足一定条件的投资者可以成为开发商,开发商主要负责特区内企业的审批和监管,受理经营主体的入驻申请并上报特区审批委员会,在得到委员会审批通知后,开发商负责对符合入驻条件的运营主体发放执照。
开发商是管理特区内企业的直接部门,每个企业的信息和意见都通过开发商向上级反馈,开发商是经济特区管理机构中重要的主体,特区法律规定如果开发商在土地、资金等方面不满足资质时,可以联合其他开发商共同对特区进行开发。副开发商也是经济特区的开发主体,要成为副开发商需要满足一定资质,同时得到中央政府的授权,符合资质的私人和州政府都可以申请成为副开发商。
副开发商的主要职责是建设和维护特区内的基础设施,在开发商批准下依法对特区具体事项进行管理。运营单位指的是经济特区内生产经营的每个企业,它们是经济特区的基本单位,运营单位有什么意见可以向开发商反映,同时需要在开发商的管理下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综上所述,印度经济特区的管理和运营体系可以用图 1 表示。
2. 建立健全全面、有效的特区政策法规体系。
印度经济特区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对特区政策体系的建设,在创办特区之初,印度政府就强调政策扶持对发展特区的重要性。2005 年,印度政府对于经济特区发展出台了第一部正式法律:经济特区法,印度特区的政策法规规范化大大增强。
在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过程中,印度政府积极推行特区政策法规建设,政策法规不断发展。目前印度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体系,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经济特区的准入与退出,对经济特区企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和非财政优惠政策以及对经济特区企业的行为管理。政府通过制定和完善印度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实现对经济特区的科学有效管理,为经济特区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经济特区企业准入与退出方面的主要规则有:一是,资比例达到 100%的企业可以申请投资经济特区;二是,在印度国内连续 5 年经营并且净外汇收入为正的企业可以申请投资经济特区,外汇收入没有最小限制;三是,对于申请投资经济特区的企业来说规模没有最小限制,即小微企业也可以投资经济特区;四是,除制造业外,36 项服务业也允许进驻经济特区并且享有优惠,这些行业包括教育服务,贸易,仓储,研发,资讯软件,境外银行,医疗服务,观光旅游,娱乐,文化体育,运输等,但不包括法律,会计服务及零售业。
在财政优惠方面经济特区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经济特区开发商在 15 年内有 10 年可以免除所得税;第二,经济特区内的厂商前 5 年免除 100%的所得税,后 5 年免除 50%的所得税。如果连续 5 年将利润用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出口利润的 50%可以免除税费。同时对企业购买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的关税,货物税,中央销售税 (Central Sales Tax,自区外采购货品),服务税和电力税也可以免除。
在非财政优惠方面经济特区法律法规主要内容有:
①特区内的厂商在进口时不需要进口许可证;②特区内厂商在保留小规模的生产部门时不再需要工业许可证;③特区内厂商在向国内关税区(DTA)和国外地区出口和进口货物时不需要通过海关的例行走私审查;④特区内外资企业在投资小规模生产项目上没有限制;⑤特区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可以自由的汇回到公司内部,不需要满足会计平衡表等要求。
在规范特区开发商和厂商方面,相关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有:①特区开发面积有上限要求,综合产业经济特区(Multiproduct SEZ)的面积上限为 5000 公顷,各个州政府有权对此上限继续调整,特区开发面积同时满足下限要求;②综合产业特区(Multi product SEZ)和单一产业特区(Sector- specific SEZ)区内用于建设从事主要经济活动的加工区面积不得低于特区总面积的50%,这样是为了确保特区内土地用于工业生产活动,而不是转用于商业开发和炒作;③特区内的开发商至少要向每一户的拆迁户提供一个就业机会;④特区内的厂商需要在 5 年内的出口大于其在国内关税区(DTA)的采购费用,厂商的出口创汇要求得到提高;⑤政府规定经济特区在开发过程中要保留 5%的土地,用于兴建员工住宅宿舍,大众运输系统,自来水系统,下水道系统,电信系统,电力系统等公共设施,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保障工人有使用上述基础设施的基本权利。
四、印度创办经济特区对我国的启示。
印度经济特区虽然起步晚于我国,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在推进经济特区建设方面有许多启示。
1. 完善经济特区的政策法规体系是促进特区发展的首要措施。印度特区的成功经验在于重视和发展特区法律法规的建设,在良好的法律框架下,经济特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保障。而制度建设恰恰是我国当前特区发展的短板,制度建设的滞后不但不利于特区的积极发展,更有可能降低特区本来应该具有的经济优势,这是我们今后在建设和发展本国经济特区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671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