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级经济师论文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3)

发布时间:2015-12-23   |  所属分类:经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根据科尔尼 2010 年全球外商投资信心指数报告,印度外商投资信心指数在国际上排第三,仅次于美国。

这与印度经济特区的制度建设不断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印度经济特区在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虽然在发展中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离加工区投资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鉴于之前出口加工区基础设施落后不利于加工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印度政府对于出口加工区内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予以专门财政支持,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私人单位在加工区内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基础所限,印度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达不到投资厂商的需求,基础设施滞后成为制约加工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料显示,2004 年在印度七个国有综合性出口加工区中,只有法尔塔和科钦有独立的供水系统,而具有供水净化设施的只有科钦和清奈加工区,在供电方面只有科钦有独立的供电系统设施,苏尔特加工区在自来水设施、电力设施、路灯设施、银行系统等方面都急需改进。在金融设施方面,加工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比较滞后。基础设施水平不高也成为加工区内投资者反应最多的问题,根据Aradhna Aggarwal(2004)对开发区投资者的调查研究,超过 57%的投资者需要自己建造供水设施来支持生产,而超过 42%的投资需要自己建造电力设施。只有 6.6%和 8.9%的调查者认为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有了改进。这说明开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今后要想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开发区投资必须提升对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 加工区规模较小,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印度经济特区规模缺陷已经被许多学者所提及 (张庆辉,2008)。根据 Mumbai(2008)的研究,2008 年印度正式通知建设的特区有 228 个,总面积为 268 平方公里。最大的特区面积不超过 100 平方公里,平均每个特区面积为 4.2 平方公里。而印度政府目前的法规规定,未来建设的经济特区的面积不得超过 50 平方公里。这与中国等其他国家相比规模未免太小。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中最小的汕头经济特区也有 50 平方公里,而面积最大的海南经济特区达到30000 平方公里以上。印度经济特区受到其规模的限制,规模效应不是很明显,特区企业的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这是印度经济特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3) 印度经济特区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遇到了许多利益冲突问题。比较严重的是征地冲突和开发商的投机行为,这些问题需要印度政府进一步的研究其解决方案。2007 年印度因为特区征地问题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政府一度因此而中断特区的审批。

之后政府虽然出台相关政策对土地征用行为进行规范,但开发商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解决。此外一些开发商利用政府开发特区的优惠政策大量圈地,之后进行房地产投资。印度政府为此已经出台专门措施限制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但政策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

三、印度创办经济特区的基本做法及其经验。

1. 建立一个精简、集中、高效的管理体制。

印度在建立出口开发区之初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当时印度开发区由管理委员会、管理局、管理厅三级构成,管理部门职能重叠,官僚主义严重,投资者在开发区投资遇到很多不便。

1990 年之后,印度着手对出口加工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一方面精简机构,另一方面放权给地方政府和民间部门。2005 年印度出台经济特区法案后,印度开始建立基于经济特区框架下的特区管理体制。2006 年印度中央政府经济特区审批委员会(Board ofapproach,BOA)成立,这是印度审批经济特区第一个的专门机构。审批委员会的成立实现了特区管理的集中化和专门化。目前印度已经建立起一个精简、集中、高效的管理体制负责管理有关经济特区的各项日程事务。

目前,印度经济特区的管理机构体系主要分为管理层面和开发运营层面两个层面。管理层面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根据印度法律规定,管理层面的主体主要包括有:中央政府(Central Government)、州政府(State Government)、特区审批委员会(Board ofApproach,BOA)以及在其下设立的特区决策委员会(Approval Committee,AC)和特区管理委员会(Special EconomicZone Authority,SEZA)。各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分别是:中央政府与州政府负责对于新的特区建立的审批,以及对特区审批委员会的监管。特区审批委员会是政府管理经济特区的唯一直接机构 , 委 员 会 最 高 长 官 为 市 场 发 展 委 员 长 (DevelopmentCommissioner,DC)。委员长负责管理委员会成员,直接向中央政府负责。印度经济特区的审核、批准必须通过审批委员会的程序。委员长不仅是特区事务的监管者,也是联系特区企业与政府的中间人。审批委员会下属的决策委员会和特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地的经济特区直接进行管理,决策委员会(Approval Committee,AC)负责对经济特区内企业向国内关税区(DTA)和国外的进出口活动进行监管,依据相关法律对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实施管 理 。 特 区 管 理 委 员 会 (Special Economic ZoneAuthority,SEZA)则主要负责向区内企业提供基础设施便利,实施优惠政策以及对特区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6715.html


上一篇:经济师论文发表深化改制下经济法理论深化研究
下一篇: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人造板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