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人造板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问:水能经济是什么级别
答:《水能经济》是一本介绍水电工程、市场经济管理方面的期刊,根据知网、维普等官方网站检索除了的信息显示,期刊没有核心期刊的历史,从主管单位来看,是由能源部主管的期刊,所以应该属于国家级期刊。
[摘 要]人造板既是原材料又是产品,发展人造板产业可以节约森林资源、促进木材资源综合利用。与国际人造板产业相比,中国人造板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工艺及技术装备水平差、产品应用领域窄等问题突出。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人造板产业必须实现低碳转型,通过加快产业整合、结构升级、推进“林板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及提高人造板生产的环保标准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从人造板生产大国向人造板制造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低碳经济,人造板产业,机遇,挑战,对策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也将产业结构的低碳化纳入经济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人造板是以木材或其他植物纤维为原料,通过专门的工艺加工,施加或不加胶黏剂,在一定条件下压制而成的板材或型材。人造板具有既是产品又是原材料的特点,人造板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森林资源、扩大森林覆盖率、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与推动循环经济等具有突出贡献。低碳经济给人造板产业带来了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产业发展遭遇一系列严峻挑战。低碳发展是人造板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国人造板产业必须转型为绿色、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一、低碳经济与人造板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已经取得切实的成效,低碳经济发展已涉及到能源、材料、制造等领域,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推动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 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多项环保政策法规,并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具体到人造板生产相关行业,人造板生产、贸易方面的优惠政策、林板一体化基地建设的投融资政策、国家对林业的直接投入与财政补贴、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设探索、碳汇交易试点工作的启动、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以及全国林权改革的继续推进,都给人造板生产企业带来重大机遇。
( 一) 低碳经济推进人造板产业结构调整。
人造板产业的快速发展源于全球范围内森林资源短缺,木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人造板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人造板产品性能不断提高,传统的三板种类( 胶合板、纤维板与刨花板) 已不断向以“三剩物”、非木质植物纤维及农林废弃物等为原料的产品种类延伸。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促使人造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引导人造板产业大力发展替代资源,促进人造板生产企业科技创新,提升人造板企业的技术水平与竞争力。
( 二) 低碳经济促进人造板企业生产方式转变。
低碳经济的运行模式倡导生产方式低消耗和生活方式的绿色消费,全球范围内持续推进的森林认证,已逐渐成为人造板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人造板生产企业必须不断降低木材资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用生态理念指导人造板生产的全过程,低碳化的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制造工艺等正在促进人造板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变。
( 三) 低碳经济保障人造板产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要求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要重视产业的数量扩张,更须注重产业发展的质量,对产业的绿色创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产业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人造板产业面临低碳经济机遇,根据自身的产业特点,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产业优先选择的战略方向,对于保障人造板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人造板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造板生产技术不断革新,人造板产品性能不断提高,人造板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绩效不断提升。
( 一) 产业结构。
目前,中国是世界人造板生产与消费第一大国,且仍在保持产业高速发展势头。如图 1 所示,2011年中国人造板总产量已超过 2 亿 m3,占全球总产量的 50. 85%,产量同比增长 40. 36%。在中国传统“三板”中,胶合板产量为1. 18 亿 m3,占人造板总产量的50. 42% ; 纤维板的产量为4954万m3,比重为21. 08% ; 刨花板的产量为 1269. 8 万 m3,比重为5. 40% 。目前,胶合板仍然占据人造板产业结构,其比重将不断下降,纤维板和刨花板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在低碳理念指导下,麦秸、竹材等非木质原料人造板产量不断增加。

( 二) 产业布局。
我国人造板产业布局呈现较强的资源与市场导向,产业布局以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广东等东中部省份产业聚集区为主体( 如表 1 所示) 。2009 年以来,受劳动力价格上涨等成本因素影响,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加快,中、西部省份正在积极承接人造板生产企业的转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672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