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0-01-12   |  所属分类:计算机网络: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如何培养适应互联网新技术以及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新型网络工程人才,是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现在面临的全新挑战。基于此,提出面向新经济的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以实施“科教结合”,构建校企协同培养长效机制以及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内容进行创新优化。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理工科专业,目的在于为计算机网络以及有关经济产业的长久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网络工程专业性人才[1]。自二零一二年,教育部就在高考招收目录外专业批准设立网络工程专业,二零一四年又将其作为院校基本专业写入《普通高等学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内,迄今为止专业点总量已经超过500个,其中地方院校本科专业占比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六。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互联网+”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经济产业革命的到来,网络工程以及专业素质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内涵正在发生着重大改变,网络工程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其产出和市场需求之间明显出现不相符合的状况。应该怎样快速适应新经济形势下,新经济产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全新需求,不再仅仅只针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也成为一系列工程教育类专业所共同面临的世纪性难题,教育部为此也做出了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努力,要求高校对目前现有的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优化创新。

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与创新

  1.实施“科教结合”

  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必须着力以科研和实践创新为核心,寓教于研,以高标准、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奠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2]。鼓励学界专家上讲台,以学校为引智培养基地,邀请国内外高素质知名学者或专家队伍进行集中授课,开展有关学术报告或汇演,主要集中于对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分析、创新现状,开拓师生的学术视角;实施实验室开放计划,将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中心等高级科研平台面向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并为其提供专业性的仪器设备、调研活动,并组织学生积极残积教师队伍组织的科研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科学实践技能;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覆盖全校工程网络或理工建设类专业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培养实践基地,利用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专项比赛培训、校企联盟培养项目等三类项目的驱动力,形成课堂教学、校际培训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本科生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加强与多个研究所的紧密合作,形成实力雄厚的合作团队[3],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试点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聘请有关专家队伍或科研工作人员作为学校评委导师,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本科生赴研究所机构实习,实质性的参加到科研项目中。

  2.构建校企协同培养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高校、企业以及第三方科研机构和政府职能单位等多元主体的互补性优势,构建协同合作、分级领导的共同体机制,以专门技术小组为依托,以项目和活动、报告和会议、网络平台和专业等为一致载体,对不同资源进行调动和整合,构建共同需求下问题的协商、调研,关键环节和核心资源的融合、升级,重大项目和活动的共同谋划组建,科研成果和社会利益的共享、共赢的新型协同育人模式[4]。只有构建长效稳定的育人机制才科研摆脱以往“关系户”“人情关”所导致的安排部分学生到优秀企业实习的现状,才科研摆脱校企合作受制于人的问题,企业通过将真实需求和现实问题的结合将校企双方利益牢牢结合在一起。校企双方协同培养长效机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共享,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共赢。

  3.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高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引进更多的专业项目,并将项目研发和建设的有关经验通过案例分享的方式上传到信息服务平台,以便广大师生和更多的社会人士自主下载进行学习[5]。社会人员参与到社会教学建设中,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学生参与到校企的专业实践项目中,可以大大提高专业教师的授课能力、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变革。

  4.结束语

  本文对面向新经济的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进行分析,根据新经济形势下市场人才的新要求,对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进行调整,实现本文设计。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面向新经济的网络工程多元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研究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朱亚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suanjiwangluolw/21144.html


    上一篇:非IT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
    下一篇:5G网络安全问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