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U型埋管式地源热泵(2)
4.2.8校核管材承压能力
管路最大压力应小于管材的承压能力。若不计竖井灌浆引起的静压抵消,管路所需承受的最大压力等于大气压力、重力作用静压和水泵扬程一半的总和[1],即:
其中p——管路最大压力,Pa
po——建筑物所在的当地大气压,Pa
ρ——地下埋管中流体密度,kg/m3
g——当地重力加速度,m/s2
h——地下埋管最低点与闭式循环系统最高点的高度差,m
ρh——水泵扬程,Pa
5在公路大厦的应用
5.1选用的U型埋管式热泵系统
整个工程采用4台制热量710KW,制冷量为715KW的热泵机组。室外地下换热器埋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管径为20mm,管长96000米。共分6系统,每个系统80口井,每口井深100米,共打了480口作为热泵的热交换井,分布说明如下:(系统一的大样图见图一)
(1)第一个分系统布置在办公大厦的北侧,横向布置20口井(东西方向)。两井间距5米。总长度为95米。纵向布置4口井(南北方向),两井间距4米,总长度为12米。
(2)第二个分系统布置在办公大厦的西北侧,横向布置4口井,两井间距5米。总长度为15米。纵向布置20口井,两井间距4米,总长度为76米。
(3)第三个分系统布置在办公大厦的西南侧,横向布置10口井,两井间距4.5米。总长度为40.5米。纵向布置8口井,两井间距4.5米,总长度为31.5米。
(4)第四、五个分系统布置同第三个分系统
(5)第六个分系统布置在办公大厦的东南侧,横向布置10口井,两井间距4.5米。总长度为40.5米。纵向布置8口井,两井间距4米,总长度为28米。
图1系统1井分布大样图
5.2U型埋管式地源热泵的施工
5.2.1主要数据的校核
(1)热泵负荷的校核
热负荷Q1=710×4=2840KW>2280KW;
冷负荷Q2=715×4=2860KW>2050KW;
(2)管长的校核
由于换热能力即单位垂直埋管深度或单位管长的换热量,一般垂直埋管为70~110W/m(井深),或35~55W/m(管长),水平埋管为20~40W/m(管长)左右[3]。选用的设计工况下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系数COP1=3.5,
由公式(1)可以得出夏季向土壤排放的热量Q1'=2280×(1+1/3.5)=2931.43KW
取垂直埋管深度的换热量下限值N=35W/M
由公式(3)管长L=(2931.43×1000)/35=83755.14M<96000M
(3)管井的间距
设计4.2.5中,竖井间距根据常规来确定,DN20的管一般竖井水平间距为3m,本工程中最小井间距为4M。符合设计要求。
经上述校核得出,该地下U型埋管式地源热泵可以满足工程的需要。
5.2.1地下换热器的施工
(1)对场地了解平整
对埋管场地地质和地下管线状况进行了解。铲除地面杂草、杂物和浮土,平整地面,确定钻井的具体位置。
(2)钻井
在每个孔旁边修了排水沟把打井时的泥水排离打孔场地。开孔直径150mm,终孔直径100mm,能够容易的插入所设计的U型管及灌浆管。
(3)下管回封
钻孔完毕后,孔洞内很容易沉积泥沙,减少孔洞的有效深度。为了保证下管的深度,每钻完一孔,我们及时把U型管放入。下管后防止U型管上浮,马下用特制的导热系数大的膨胀水泥回填。
(4)地下换热器的连接
地下热交换器中的U型管的接头采用承插式熔接连接,在流体流动的回路采用同程式并联形式,连接的示意图见图2
图2同程式并联地下换热器连接示意图
6结束语
U型埋管式地源热泵供热空调系统是一种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的系统。在欧美多发达国家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刚刚起步,希望通过此文介绍,使大家对它有更清楚认识。
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约40-60%。另外,地源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可靠、
参考文献
[1]徐伟等.地源热泵工程技术指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
[2]孙友宏,胡克,庄迎春,刘冬生。岩土钻掘工程应用的又一新领域—地源热泵技术。岩土钻掘工程,2002,增刊。
[3]王勇.地源热泵研究(1)——地下换热器性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建筑大学,1997
[4]肖益民等.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方法及应用实例.现代空调,2001.3:88~10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kuangyelw/42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