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历史研究之看五代里的三大状元

发布时间:2015-07-03   |  所属分类:历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历史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每一个历史阶段或者是每一个朝代都值得我们去深深研究。只有研究了,我们才能彻底地了解中国,并能从中吸取教训。

  摘 要 每个朝代的状元中都不乏杰出人物。五代历史短暂、战乱频仍,此期状元大多不得伸展其志,且相关资料散佚殆尽,然细读仅存的少数状元传记,其中仍不乏佼佼者,后汉状元王溥、王朴,南唐状元乐史,其立身行事便多有值得称道,乃至可供今人借鉴、效法之处,堪称“五代三大状元”。

  关键词 五代 三大状元 王溥 王朴 乐史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至清实行了1300年,其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曾经有个时期,鉴于清末科举考试中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国内有些学者、名人完全否定古代的科举考试,说科举考试不出人才,甚至毁灭人才。这种认识至少是偏颇的。笔者研究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及其所产生的状元已十有余年,发现每个朝代光是状元中就有不少人才,有的甚至是杰出人才。即令是为时甚短的五代亦不例外。尽管那还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千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并未能掩盖其时状元中真正有作为者的光辉。

  据《文献通考·选举考》、《玉芝堂谈荟》、《登科记考》、《十国春秋》、《江南余载》诸书的记载及笔者的推估,五代时期,约共出状元121人①,由于此期历史短暂,战乱频仍,这些状元大多无法施展其才智而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所湮没,《登科记考》所考证出的中原5朝状元不过十来人,《十国春秋》所载周边各国状元更是仅存孑遗。参之以它书,反复搜求,能找到姓名的只有32人,其中除了其状元身份与夺魁年份而外,还能多少找到一些生平资料的又只占一半。尽管如此,认真研读这为数甚少的五代状元资料,发现其中依然不乏杰出人物 。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挑选出“五代三大状元”,这3人应是:后汉乾祐元年(948年)状元王溥、乾祐三年(950年)夺魁的王朴,宋建隆三年(962年)②南唐状元乐史。他们的业绩透过重重历史迷雾流传下来,不仅值得称道,而且颇有可供今人借鉴、效法之处。

  一、政事、文章皆卓有成就的王溥

  《宋史》卷二四九有《王溥传》,参之以新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及《四库全书》本《山西通志》等书的相关记载,可得其生平事迹如下。

  王溥(922——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王祚,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4朝,晚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

  王溥自幼好学,手不释卷。乾祐元年(948年)户部侍郎王仁裕知贡举,取进士23人,以王溥为榜首。

  王溥及第后即颇受重用,超授秘书郎。后被天雄军节度使、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辟为从事,每为郭威出谋划策,甚被信任。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灭后汉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授王溥为左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次年三月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加户部侍郎,改端明殿学士。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重,临终前大赦天下、大封群臣,特拜王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麻之后,长吁一口气,对群臣说:“吾无忧矣!”此时王溥及第尚不足6年。

  至世宗柴荣朝,屡出良策,亦倍受宠眷。

  入宋之初,仍为宰辅,且自右仆射、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加司空。乾德二年(964年)再三求退,罢相,加太子太保。五年(967年)晋太子太傅,开宝二年(969年)迁太子太师。谢恩时,太祖对群臣说:“王溥十年为相,三迁一品,福履之盛,近世未见其比。”

  太宗即位,封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八月卒,享年61岁。辍朝2日,赠侍中、諡文献。

  王溥生性宽厚,事父至孝,身为宰相,家居时每当宾客趋侍于父亲左右。为人儒雅,好接引后进,所荐之人每至高位。颇善于理财,所至皆有田宅,家累万金。

  甚为难得的是,他既能在帮郭威夺取并巩固政权、辅佐柴荣成就帝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且官至宰相,完全可算个颇有作为的政治家,又能始终好学不倦,且著述甚丰,是甚有影响的历史学家与文学家。曾集唐人苏冕所撰《会要》及杨绍复所撰《续会要》,补其缺漏,撰成《唐会要》100卷;又采集后梁至后周史料,编成《五代会要》30卷,为史书断代而为“会要”之体开了先河。而且这两部《会要》史料丰赡,成了后世治史者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第五章第四节称:“会要中以《唐会要》、《五代会要》、《宋会要》、《宋会要辑稿》史料价值最高,这些书出正史之前,有正史所未载之史实。可与正史参照使用,可视为第一手史料。”而宋以后编会要都是“由于王溥编撰两会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其姓名及两部《会要》均被《辞源》等工具书收为词条。另有《周世宗实录》40卷、《文集》20卷。因此,名载《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ishilw/14570.html


上一篇:历史研究之关于钱大昕的宋学观
下一篇:论汉代的“以孝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