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民俗旅游文化
原始广袤的大森林是北方民族赖以生存、生长繁衍的摇篮。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在大兴安岭森林深处生活,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特有文化的基石,更形成了大兴安岭特有的民俗旅游文化。
关键词:大兴安岭;民俗旅游
1大兴安岭发展民俗旅游的必要性
从1964年大会战开发到2014年全面停伐,历经50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累计提供商品材多达1.1亿多立方米。木材源源不断的输出,但“竭木而伐”也让大兴安岭森林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们熟悉的那首歌“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兴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打也打不尽”却依然回荡在每一个兴安人的心中,痛则思变。放下斧头,林区绷紧“生态红线”,守住这片绿水青山。告别了斧锯伐木的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经济转型势在必行,守护森林生态、转变传统“大木头”经济、走生态旅游的战略,正在成为全区人民的共识。
2大兴安岭发展民俗旅游的优势
2.1猎神——鄂伦春族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最北部,森林覆盖率高达78.93%,原始广袤的大森林是北方民族赖以生存、生长繁衍的摇篮。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在大兴安岭深处生活,构成了这片土地上特有民俗文化的基石,更形成了大兴安岭特有的民俗旅游文化资源。鄂伦春族被称为“住在岭上的人”,长期生活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之中,从事着狩猎、捕鱼、采集等生产生活活动,居住在“斜人柱”内,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特别是他们的桦树皮制品小到玲珑精致的化妆盒大到行驶千里的桦皮船都没有一颗螺丝钉,让人惊叹不已。服装以袍式为主,最具特色的是狍皮帽。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神秘悠远的鄂伦春文化为大兴安岭民俗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2.2东方犹太人——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被称为“东方犹太人”的民族,是契丹人后裔,也是大兴安岭的聪慧骄子,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通常在野外生产劳动间隙就能见景生情、即兴演唱,而且还能与舞蹈融为一体,在我国众多民歌中占有独特而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的词曲创作,不仅充分体现了达斡尔族人民纯朴、豪放、勇敢、坚强的民族性格,而且是达斡尔民族生产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2.3使鹿部落———鄂温克族
中国最后一个使鹿部落,他们被称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鄂温克族现分为两支,一支为现在草原上过着半农半牧生活的鄂温克族,一支是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游猎鄂温克族,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使鹿鄂温克”,是因为驯鹿是他们游猎的唯一运输工具。他们长年生活在原始的密林之中,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子”,虽然现在已经下山定居生活,但是作为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的先民之一,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他们注定是大兴安岭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笔。在大兴安岭生活的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历史上都曾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信仰萨满教,而这个宗教的很多特点都与这些民族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有关。萨满的传说、萨满歌词、萨满舞蹈、萨满服饰、神鼓、法具等,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在本民族世代相传,被视为珍宝,而且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有的国家还出过研究专著。更是为大兴安岭民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连续两届的中国———十八驿鄂伦春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祈福、献希瓦、敬下马酒、威风锣鼓、文艺演出、祭祀仪式、欢快的鄂伦春民族歌舞,琳琅满目的山特产品、丰富精彩的表演,多姿的鄂伦春民族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群众,数以万计的游客纷纷前往分享这一文化盛宴。十八站施业区横跨白银纳、十八站两个鄂伦春民族乡,多姿的鄂族风情、神秘的萨满文化赋予了十八驿站民族乡特有的内涵。依托这一民俗旅游资源,大兴安岭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建设了鄂伦春民族文化园,年接待游客达10万余人。为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民俗旅游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黑龙江大兴安岭加速林区经济转型,打造“神州北极·大美兴安”发展生态旅游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目前,全区有林地面积709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6.0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89%;与“五·六”大火后相比,分别增长91.1万公顷、9937.5万立方米和24.89个百分点,已连续10年实现“三增长”。全区接待游客、旅游收入以年均12%和23%的速度增长,已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众多旅游胜地之一。但是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地区和民族内涵也是制约生态旅游的主要原因之一。无疑,大兴安岭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为大兴安岭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林区经济转型和发展添上多姿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吉国秀.东北民俗文化:区域社会转型的精神动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2]关小云.大兴安岭鄂伦春.2003.[3]韩有峰.鄂伦春风俗志.1991.
作者:张丽 单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vyoulw/215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