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农业经济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思路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如果说20世纪的最后20年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启动时期,那么21世纪,尤其是21世纪上期,这一转化将基本完成。世纪之交,是这一转化的急剧变动时期。已有的变化为我们呈现着现代农业以及相应的现代高等农业经济教育的雏形,急剧的变化则要求我们把握未来的脉搏,顺应趋势。我国高等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正处在一个承先启后的调整和转折时期。本文试图从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农业经济教育面临的挑战着手,就农经学科建设的未来选择,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高等农业经济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下降给高等农业经济教育带来的影响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真正启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现代化的进程。按照现代经济学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结构的现代化表现为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份额急剧下降,农业所提供的国民产值和就业份额将沦为次要的地位。但是,农业份额的下降与农业\"质量\"的提高是同时出现和并存的。农业的\"质量\"提高形象地表现为\"千斤顶效应\"(体小承载力大),发达国家以不足5 %的社会就业人口,就能生产出不仅满足本国,而且参与世界竞争的农产品。农业不是不重要,而是更重要了。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下降的规律在我国正在得到映证。然而,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转变有畸形的一面,由于社会配套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沉积在土地上,大部分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也依然保留着\"农民\"身份。这种状况延缓了农业就业份额下降的过程,也制约着农业\"质量\"的提高。这种状况给我国高等农业经济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关于农业\"质量\"提高的研究被忽视,高等农业院校的农经专业普遍缩小了办学规模,在师资和研究人力紧张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向非直接农业经济课程。

如果说在前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在国民结构转换过程中其\"质量\"的提高受到抑制,那么,面向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村和整个社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以及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业\"质量\"提高问题必将提上日程。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农业经济教育教材内容陈旧、体系残缺、建设迟缓的状况,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农业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与现有课程体系落后的矛盾 农业\"质量\"提高究竟表现在哪里?纵观世界,走向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呈现三大趋势,它们对高等农业经济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要求。一是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给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我国目前农业经济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体系内容未能反映高科技的渗入,所培养的学生由于知识陈旧、狭窄,远难适应高科技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趋势。现代经济发展虽然使农业生产本身下降为一个比重轻微的部门,但却发展起农业生产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连为一体的社会化生产体系,这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趋势。由于农业生产与这些服务部门(其实不仅仅是服务,更重要的职责是使农业升级增值)结成相辅相存的产业链,农业的内涵扩大了,外延也更加丰富。我国农业的分工和社会化的程度还很低,但可喜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生产水平,90年代初以来,关于农业产业一体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正形成新一轮的高潮。我们有理由相信:21世纪也是我国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大发展时期。由于农业内涵和外延的拓宽,仅仅了解农业或孤立地了解与农业有关部门的一般知识,将会凝固我们的思维。三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可持续农业是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在80年代中期首先由发达国家提出的。虽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发展的基础和侧重点不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可持续农业理解存在差异,但都强调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地发展。综观当今世界,可持续农业正从一种构想转向实践,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又一基本特征。我国政府在1994年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把发展可持续农业作为21世纪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可持续农业对我国高等农业经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可持续农业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技术、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和多学科的交叉配合,要求农业经济教育进一步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也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具备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协调能力。而目前教育模式远难以胜任这一要求。

(三)21世纪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对复合型人才的高素质要求与既有教育不适应的冲突 21世纪的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1)市场经济条件下21世纪将更为开放, 即所谓\"大市场\"、\"大社会\"、\"大舞台\"。在这个广阔的空间当中,参加人员广泛,信息量膨胀,现象错综复杂,关系千变万化。这要求参与者对信息敏感,及时捕捉信息,对信息作出正确的反馈。(2)21 世纪是高度竞争的社会。迄今为止,仍强烈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人才培养和配置的\"父爱主义\"。而21世纪判断是否是人才,如何运用人才,将完全交给市场去决定。21世纪对人才的选择是平等的,又是挑剔的。随着走向21世纪,目前还存在的\"半计划\"的人才鉴别与使用的非市场方式将被进一步荡涤。(3)21世纪是创造的世纪。21 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并非仅仅是适应者,而是创造者。开放性和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未来变得更不确定。这是坏事也是好事,坏在难于把握未来,好在增加了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其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表现在,适者或许只能求得生存,其选择结果处于低层次;而创造者善于搏击,在结果的选择空间中可以取得或趋于最优。现有农业经济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远难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由于课程内容的陈旧和课程体系的残缺,农业经济学科培养的学生不仅没有自己的学科优势,而且综合能力也似乎显得稍逊一筹。虽然生搬硬套地移植了一些经济类其他专业的课程,但知识的掌握若即若离,在运用上更是呈\"两张皮\"现象。这些年外专业学生报考农业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入学率大大高于农业经济专业学生,农业经济专业学生谋职难,甚至羞于说自己是农经专业学生(虽然还有社会、经济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培养人才上的尴尬。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jingjilw/4929.html


上一篇: 浅析退耕还林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加强木材检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