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农业经济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改革思路(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面向21世纪高等农业经济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树立正确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明确面向21世纪我国高等农业经济教育的办学方向,是跨世纪农业经济学科建设的基本保证。这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适应21世纪高新科技、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培养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高等农业经济管理人才。

这一指导思想可具体化为三个基本原则:(1 )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与世界先进高等农业经济教育模式和学科体系接轨。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为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等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我们培养的人应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世界观,熟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世界先进的农业经济管理理论和教育模式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里,所谓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与世界接轨,就是要处理好吸取国外农业经济学科反映生产力变化和教育规律的精华,剔除其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2)在坚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 突出专业特征和专业优势。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世纪,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在挑战和竞争中游刃有余。因此,拓宽专业口径和知识面,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优势之间的关系。对于目前存在的\"学生只会说不会做\"(缺少动手能力),甚至\"既不会做也不会说\"(没有专业特色)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在目前农业院校农经专业普遍缩小招生规模的情况下,更需要突出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否则,农业经济专业就彻底名存实亡了。(3 )在以农业经济管理为主导的基础上,拓宽专业内涵,开辟新专业。即使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趋势来看,农业直接生产部门仍居于这一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我国由于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将更是如此。然而,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拓展,供产销、贸工农,科学技术推广与信息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已融为一体,使仅仅以农业直接生产为见长的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和教育显得苍白。因此,必须拓宽专业内涵,增设新课程,同时,开辟一定数量的新专业,以适应21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

(二)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业学科优势,拓展课程内容和体系设置 按照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分工,农业经济专业作为经济学科的分支或农学科的农业经济管理二级学科是放在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的。财经院校的优势是有较为广阔的经济理论和财经类专业烘托,而农业院校的优势则在于有农业自然学科的优势,更\"贴近\"农业。90年代以来,农业院校纷纷开办非农业经济专业,改变师资结构和扩大原有教师的知识面,一种适宜农业经济专业面向21世纪发展的普通经济理论环境或氛围,正在初步形成。然而,在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农业自然学科的优势深化农业经济教育上,仍然十分不够。要在加强师资一般经济理论基础的同时,特别注重发挥农业院校农业自然学科的优势,增设与农业内涵扩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一系列新课程,如农业生态经济学,资源与环境保护,食品加工与增值,等等。根据各院校的特色,增设与农业产业一体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农业自然学科与农业经济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为此,要求在师资培养、教材编写、教学实践等环节进行学科协作。

(三)加强基础经济理论教育,跟踪经济学科前沿,提高农业经济教学与科研的理论深度 农业经济专业属于应用和部门经济范畴,只有具备坚实的基础经济理论功底,不断吸取当代经济学理论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教学与研究的理论水平,提高或增强解释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目前,农业经济教育和研究的理论层次都亟待提高,反映在课堂教学、毕业论文、毕业生社会实践,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很多停留于现象描述和经验总结。要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研究,提高基本理论课的教学质量。要跟踪现代经济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把它们及时反馈于农业经济的教学。从当代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学研究的领域正在不断地拓宽,已不仅仅限于研究生产关系(中国经济学的表述)和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的表述),而已经深入到政治、制度、信息、社区发展等等,面向21世纪的课程建设,除了在现有的理论课程中不断吸取新的内容,还应开设一些反映经济学最新发展趋势的课程或专题,例如,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发展经济学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

(四)转变教学方式,完善考核制度,提高学习效果 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要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还会增设一些加强基本素质、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这无疑会增大学生的课堂负担。因此,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显得极为重要。目前的教学方式仍是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仅此在时间上也难以保证必需课程的需要。为此,必须当机立断,转变教学方式。要缩短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制定规范的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的主要范围、主要内容和教学进度。我们认为,绝大多数的课程都应将学时缩减到40—50学时。课堂教学要提纲挈领,解决基本问题,而把大量的阅读任务留给学生课后。为了转变教学方式,确保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应当完善检测和考试手段。目前,以1—2次卷面考试定\"终生\"的状况必须改变。应建立立体的检查和考试制度,一般由课堂提问、阶段性和期末卷面考试以及课程论文构成。应规定各个部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我们以为:平时成绩由课堂提问、读书报告、中期考试构成,各占1/3;期末考试由课程论文和期末卷面考试构成,各占50%。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的比重以4∶6为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jingjilw/4929.html


上一篇: 浅析退耕还林实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加强木材检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