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人文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一、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重新唤起,重新被重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是科学技术进步最快的世纪,物质文明发展最快的世纪,但也是人类历史上对大自然进行残酷地掠夺,乱砍伐,乱开发,乱建厂最严重的时期,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以后,大大提高了对地球的破坏力,从而打破了\"科技进步必然会带来文明、财富和社会进步\"的理性主义,因而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提出必须加强人文教育,唤起人文精神。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世界、给人类带来了福音、带来了财富,推动了社会发展。但是忽视了人文精神,仅仅有科学技术、科学教育不一定确保把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也可以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用战争、用高科技去争夺自然资源,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加剧,因而,人文教育、人文精神重新受到了重视。

世界各国又重新重视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现状给人们的警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不少国家出现了许多\"新人类\"、\"新新人类\"、\"没有责任的一代\"。他们尽情地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成果,一味地贪图享乐,追求金钱,个人主义膨胀,社会责任感不强,\"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原始愚味之中\"。于是,有些社会学家发出\"人不见了\",\"人越来越不象人了\"的警告。这些\"新人类\"只知道追求和满足个人的享受,在吃、喝、玩、乐,穿着打扮上下功夫,对社会、对事业、对他人越来越冷淡。他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就是不知道\"人是什么\"、\"我是谁\",不知道自己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这是人类掌握现代科技以后人被\"物化\"了,\"非人格化\"了的具体反映。社会学家认为,这是现代社会的最大悲剧。

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教育的失误。长期来教育部门存在\"重科学轻人文,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培养出来的人才中不少人是\"有知识没文化,有学问没能力\"。教育的立足点只是教会人\"如何而生\",即给学生许多知识、技能,使他们能\"上天揽月,下海捉鳖\",\"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没有教学生\"为何而生\",也就是说缺乏人文关怀、人文教育,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少学生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样活着。而一个人只有懂得\"为何而生\",有明确的目标、肩负的责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勇往直前的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仅仅有科学教育,而没有人文教育,人们只有\"如何而生\"的本领,而没有\"为何而生\"的觉悟,将会给人类自身、给大自然带来负面效应。有人提出,21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唤回失去的人\"。因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掀起了加强人文科学教育的热潮。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了《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在美国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巨大震动,并促进了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加强了人文教育的内容。该报告对被淡化了的人文教育深表关注,指出人文学科\"乃是先圣先哲们曾经说过、思考过、并记载的一切最有价值的记录\"。报告批评了美国学校中忽视人文学科的状况。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报告提出大学应重新修订课程,学生无论主修什么都要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言,尤其把西方文明史作为重点科目。日本针对二战后出生的年轻人普遍存在个人主义膨胀、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问题,提出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次咨询报告强调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地生存于世的,每个人都应当自觉意识到所肩负的建设国家和社会的重任。为此,必须注重培养\"公共精神\",包括培养全心全意为公众和社会服务的精神,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精神,以及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之心,而这种\"公共精神\"只有在\"自由和自律精神\"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起来。\"日本在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提出:\"在开创新世纪之际,不仅自然科学,而且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振兴,都是容不得半点轻视的课题。\"

二、人文教育、人文修养的主要目的、任务是什么,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做人的教育。古典人文主义教育最关心的主要是个人,特别注重个人的理性修养和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国古代人文主义注重\"仁爱\"、\"忠孝\"、礼仪以及个人的修身养性。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矛头直指中世纪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抛弃以\"神\"为中心的理念,肯定人、人性、人欲,肯定人的现世欢乐、现世价值,还人以尊严,从神那里解放出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有人性的人。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至19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教育基本上是人文精神的培育,大学以探求真理、完善人格为宗旨,强调大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理想的人。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提出:\"设立大学是为了给教会和政府培育服务人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人文主义在道德价值观上的变化,它所倡导的人文精神、道德教育十分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力,二是责任感。鉴于美国教育长期重视能力而轻视责任感,博伊提出,教育目的的重点应实行\"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换。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也认为,学生的素质可以概括为能力和道德两个方面,而道德的核心又可归结为责任感。帕森斯提出,学生必须形成两方面的责任感:一是\"履行广泛的社会价值的责任感\";二是\"完成社会结构中某一特定类型角色的责任感\",前者是讲社会责任感,后者是讲做好本职工作,这两方面是紧密相联的。美国过去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认为个人主义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现在也改变了看法,认为个人主义是社会发展的障碍,所以强调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哈佛大学教授洛吉指出:\"西洋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而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在今后的世界经济战中,集体主义文化比个人主义文化占优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wenjiaoyulw/2821.html


上一篇: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下一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