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及审计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20-06-17   |  所属分类:审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深化应用,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财务共享服务这一全新的财务管控模式促进了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企业审计部门应积极适应这一新形势,主动推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发展。

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及审计转型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财务核算更加集中。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由财务人员进行远程集中财务核算,核算口径和工作标准更加统一,极大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财务数据真实性大大提升,提高了效率,出现问题便于追溯。二是业务流程标准化。财务共享管理模式促进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与财务信息披露的标准化进程,不论是财务制度、税务管理,还是会计科目、核算口径、报表合并口径等,都能实现标准化管理。三是实现过程管控实时化。财务共享管理实现了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运行,可以在预算编制时,就保留业务层面数据,当实际业务发生时,直接在业务层面实现预算执行监控。财务共享管理使内部审计的实施有更好的内外部环境,有效拓宽审计的范围,改变传统审计方式,能充分利用审计成果。但同时给审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如何设定审计目标,识别、评估风险,制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程序,形成审计结论等,将是一个新的课题。如财务共享模式下,审计风险与云平台系统的可信度呈正比例关系,云平台可信度低不仅会增加审计风险,还会严重影响审计结论,因此审计人员应加强对大数据处理全过程的监控,结合评估审计风险。审计组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重点关注大数据处理所涉及的人力资源、时间等安排。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大数据审计范围更广,不仅包括大数据预处理过程中的数据,还包括与审计活动密切相关的财务及非财务数据。

  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对策

  内部审计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积极探索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审计转型,努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1.拓宽审计视野。传统内部审计的基础是财务账面所反映的单一财务会计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多次处理加工,完全据此进行审计评价具有片面性和风险。而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云端大数据则集成共享了各类非财务数据,如图像、音频、电子邮件等可视化资源,企业外部会计政策、税务信息,政府监管信息,同行业发展状况等,使审计部门所获取的信息比传统模式下更全面丰富和具体,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的审计路径依赖。但审计获取的相关企业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业务数据非常庞大,如何从这些海量数据中获取审计所需信息,是一个新的挑战。为此,审计人员应转变工作思维,努力使审计视野更加宏观、全面,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在必要时要创新性地向第三方互联系统和信息平台拓展,将关注重点放在数据维护、企业财产保护、经济资源消耗等方面。2.改进审计模式。传统内部审计是事后检查评价,对财务管理过程跟踪的力度不够,监督效果也会打折扣。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可以随时查询财务信息的形成、核算、分析及管控等业务形成的全过程、全周期,可以减轻审计时效的滞后性。为此,应借助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情况,寻求最佳时机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实现审计模式的升级转变。可以将监督关注的内容融入事前和事中,将现场审计与非现场远程在线审计结合起来。3.细化审计查证。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可以推行审计项目质量自我评估制度,要求审计组在现场查证结束前对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评估。同时,可以将审计查证细化分解为数据分析、建立中间表、发现审计疑点、现场精准作业四个阶段,提高审计精度。4.提高素质能力。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各项工作被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需要审计人员提高有效识别、合理评估风险的能力素质,必须结合评估结果,开展多维度、全方位的分析,进而向管理层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既要靠个人自学,更需要审计部门的培养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专家型审计人才,以适应信息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作者:李方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njilw/21742.html


    上一篇:财务共享管理模式及审计转型发展路径
    下一篇: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审计课程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