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艺术论文投稿李白各体山水诗的艺术渊源及其对传统的发展(3)

发布时间:2016-04-07   |  所属分类:文化产业: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通过奇伟的想象和天真的夸张来表现宏大的山水境界,是李白七绝体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二,以虚写实,突出了瀑布如同银河般从九天飞泻而下的惊人气势,笔墨酣畅淋漓,而瀑布的形象经过艺术的夸张,早已超越其自然本相,成为诗人内在心象的外化,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又如《望天门山》,写诗人在舟中放眼望天门山所见壮伟之景观,视点随江流而动,本来是静立于两岸的天门山恍若相对迎人;而在一个更大的视野里,诗人所乘的一叶孤帆,在红日的映照下,正缓缓从江面上驶过,形成一幅恢宏壮丽的画面。    五绝对山水的表现可以一直追溯到永明诗人的五言四句体。他们利用当时流行的吴声西曲的短小体制,创作出明白如话、清新自然的山水小品。如王融《江皋曲》、孔稚??《游太平山诗》,皆境界开阔,写景如画。盛唐五绝,王维、李白并称,许学夷以为“多入于圣矣”[9](P162)。两人的五绝体山水诗亦堪匹敌。王维五绝山水以《辋川集》为代表,将大谢对声色的精细表现和小谢的情境交融相结合,营造出幽寂空灵的艺术境界,深得传神写照之妙,是琢磨之极后的自然。李白五绝体山水诗只是一味地自然,“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13](P117)。从艺术渊源来看,更多地受到乐府民歌的影响。如其《秋浦歌十七首》中的五绝山水,风格平实自然,所写都是“眼前景”,所用无非“口头语”,而时能平中见奇,引人入胜。又从形式上看,一首一景,合起来就如同是一幅山水画障。纪昀《苏文忠公诗集择粹》说:“五绝分章模山范水,如画家有尺幅小景,其格创自辋川。”[17](卷3,苏轼《和子由岐下诗》评语)这话大抵是不错的。但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中的五绝诸首,如五、八、九、十一、十二、十三等,其实已孕此体,时间上亦与王维《辋川集》相先后。1不过这组诗虽以五绝为主,尚有三韵、四韵、五韵的五言诗各一首,并不追求形式上的整齐,这也体现出他以自然为尚、不拘一格的创作观念。

胡应麟云:“五言绝尚真切,质多胜文。”[13](P111)相对其七绝而言,李白五绝的风格确实要质直一些,这和他在五绝体山水诗中多用赋法有一定关系,上引《秋浦歌》诸首即其例。五绝山水多用赋法,有利于拓展五绝山水的表现领域,稍后杜甫在七绝中亦引入赋法,情况与之相类。但李白五绝体山水诗并不限于一种风格,而时有出奇者,如《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i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湖山从醉人眼里写出,“自然流出,不假安排”[18](P171),而正以无理而妙。其入神者,可举《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出人与山水相得,浑然物我为一的境界。又如《宿峰顶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写峰顶寺之高入云天,全用想象和夸张,“自是天仙口语”[13](P119)。《忆东山》:“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于虚处传神,而诗人之胸襟洒落,可于言外得之。这些地方,都见出李白五绝体山水诗飘逸的个性特点。

李白五绝山水诗的体制,几乎全用散句。但也有四句全对的,体制渊源于南齐永明的五言四句体,如《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两首诗都是首联以流水对起,尾联以精警之景句结,虽四句全对,而气机流动,最能见出李白五绝风格“超逸”[9](P162)的特点。

唐人的近体山水中,五律是山水诗中除五古之外艺术上最早成熟的一种体裁。永明诗人已经尝试用五言八句体写山水,如沈约《泛永康江》,音调流丽,造语清浅,何逊《日夕出富阳浦口和朗公》、《慈姥矶》,气象开阔,情景俱达,皆已为盛唐五律之先声。胡应麟论唐人五律云:“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13](P63)所以唐人五律,例多写景之句。唐初往往于首联对起写景,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至沈?缙凇⑺沃?问、杜审言又多以中四句写景,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盛唐王孟偏精山水,甚至有一篇全为景语者,如王维《终南山》。

李白集中二十余首五律体山水诗,可大致分为登览、怀古和送别三类,仍以登览为主。总的来说以自然超逸见长,善于虚处传神,声调或近于初唐,而以风骨华采胜,胡应麟评为“高华莫并,色相难求”[13](P70),实能状其清逸高妙之本色。如其《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唯尾联不对,细味前六句,句句写登楼之高旷,而不着色相,全于虚处传神。千载下读之,犹感诗人之逸怀浩气,不觉飘飘然有凌云之气,太白极善此种。“云间”一联,虚实相生,形容入妙,好处在浑不着力。其《渡荆门送别》中间两联“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写法和风格与此相类。诗人笔下的自然极为阔大,但当他将笔宕开,从眼前高旷的境界引入更加高远的天空,引向无限的自然本身,这眼前阔大的洞庭湖、长江,仿佛也就和自然本身泯合为一,唯余长空万里、白云卷舒。李白此种五律对山水的表现,不同于王维主要追求一种画面的呈现,它仿佛是一种流动,流动到最后,只余山水审美的愉悦感,而山水本身的色相俱已泯灭矣。胡应麟赞其五律“风华逸宕,特过诸人”[13](P58),此种足以当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huachanyelw/17316.html


上一篇:企业文化论文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构建研究
下一篇:图书管理论文包头市图书馆人员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