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

发布时间:2020-08-20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基于5C模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从四个方面强化对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培养:追根溯源,解构重构,欣赏世间最美文字图景;立足语文,进阶文化,铭记民族思维认知特征;模拟还原,真切体验,探寻祖先悠远文化泉源;类比拓展,快闪点灯,照亮华夏文化传承路径。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

  关键词:5C模型;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21)合作,在P21提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4C模型的基础上,新增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构成5C模型,亦即: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Competence)、审辨思维(CriticalThinking)、创新素养(Creativity)、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合作素养(Collaboration)。[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审美取向,几千年来一直引领着华夏儿女,在世界民族与社会群体中准确地把握“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我该怎么做”。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5C模型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应承担价值枢纽的功能。《周易》讲:“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以文化即“以文化成”,亦即当今中国所倡导的“立德树人”。基于此,笔者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切入,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培养策略,解决从教育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实际问题。

  一、追根溯源,解构重构,欣赏世间最美文字图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与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精神与气魄所在,一直是人文社科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全球化时代,广大语文教师亟须利用教学平台,探索践行“文治”与“教化”,为学生夯实中国文化根基,打上中国文化烙印,将中华文化精髓与生命价值融入学生的灵魂。汉字文化,缔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初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汉字是表意文字,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文化魅力与民族情怀。万事皆入字,一字一生活,一字一故事;万物皆入字,一字一世界,一字一乾坤。课堂上,教师应适时引领学生感受祖先的造字智慧,欣赏世间最美的文字图景,参悟字理玄机,涵养内在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富于民族传统文化素养与精神追求的公民。笔者执教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文《祖先的摇篮》,以真切的情境设计、智慧的教学解读,引领学生探究、体验、理解、传承汉字文化,提升识字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文化性。【教学片断1】1.朗读童诗,读出韵味。2.追根溯源,科学识“祖”。(1)依次溯源,认读“祖”字。师:好,诗歌先读到这里。请看课后生字表,本课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字,哪一个呢?iPad屏幕镜像依次出示并引领认读“祖”的楷书、隶书、小篆、金文。(2)点击“且”“示”,科学识字。iPad出示金文“且”和“示”,生认读。师:“且”是“祖”的本字,表示将一块肉用刀平分、祭祖。在古代,肉是最贵重的食物,用来祭祖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与虔诚。“示”的一长横指事天,一短横指事天上的神,下面指神对人的天意;合起来指神显天意。“且”“示”组合,指用肉祭祖,表达崇敬、虔诚与怀念,后引申为“祖先”。(3)自主观察,学写“祖”字。(略)培养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必须科学地发掘语文学科培养文化素养的独特潜能,将有形的静态的千年物化存在,生动直观地以文化成,从而发挥文治与教化功用,引发学生对文化的好奇与热爱,激发原动力,建立自我文化认知,融入民族文化生活,产生文化归属感与幸福感,逐步达成文化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汉字浓缩了创造主体的全部“文化基因”,它能充分积淀创造者的价值观、文化水平和思维方式及行为特征,乃至整个时代同族人的全部文化内涵。所以笔者在课例中依托“祖”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形体,还原本源意象与意义,使识字教学灵动、丰盈、深刻,富于诗情画意。学生在科学化、文化化的识字情境里,古今生活比照,触摸“祖”字形体、风骨、精髓与真情;跟着教师用类似积木游戏的方法解构重构,感受造字的诗意浪漫与生活哲理;生动、有趣、直观、快捷地洞悉汉字里面蕴含的历史、文化、生活、价值、思维与情感,培养汉字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二、立足语文,进阶文化,铭记民族思维认知特征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对于公民生成对国家、民族、社会、历史的自我认同,以及对于国家、民族生成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培养文化素养不仅是公民的个人追求与境界,更是社会责任与民族情怀,关乎国家的根本价值需求。文化理解,引领公民形成理性、自觉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引导公民的价值观念与日常行为。从这个层面讲,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本质上就是立德树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文字为依托、以文化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探索深度教学,引领学生接骨连脉、觉醒灵魂、有根有华、郁郁其文,使语文成为滋养生命的丰富、深厚、不朽的文化泉源。学生立足语文,进阶文化,悉心体认、铭记民族思维认知特征,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认同、践行。笔者执教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课文《守株待兔》,自觉观照寓言文化,探索深度教学,引领学生感受、铭记民族思维认知特征,理解传承东方寓言文化。【教学片断2】1.因循“寓”“愚”,照见事理。师:同学们,寓言故事,通常通过一个角色的“愚蠢”想法或做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再来看《守株待兔》(出示):是一个愚蠢的角色,看到兔走,,就。把一件的事情,当作,妄想。真是愚蠢至极!(生根据课文填空;反馈)2.同类拓展,印记文体。师:《守株待兔》这则故事,为我们了解寓言打开了一扇窗。请大家读读课后阅读链接《南辕北辙》,看看讲了哪个愚蠢的角色,他做了件什么蠢事。生读、讲(最后一段)。师引导: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方向和目的地刚好相反,真愚蠢。3.开拓视野,敞亮文化。师:我们祖先将这些愚蠢可笑的故事,都浓缩在《守株待兔》这样的故事里,再浓缩为一个个“成语”。类似的寓言成语故事有很多。出示:邯郸学步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杞人忧天井底之蛙生读。有学者说:语文者,国之语言与文化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悉心设计丰富、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铭记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理解中华文化所传递的思维特征、认知方式、伦理体系与价值认同,创生高品位文化教学,让文本蕴含的文化内涵,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土壤,使其徐徐汲取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家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就要求教师悉心研读与文本相关的文化背景,积极开发文化课程,让课堂生成涤荡学生心灵的文化场,培养发展文化素养。

  三、模拟还原,真切体验,探寻祖先悠远文化泉源

  学生应先沿着历史纵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根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与发展方向,再沿着空间横轴从学习与社会生活中找寻传承、发展、创新的契合点,培养道德意识、审美取向与行为习惯等。距今约一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初期,华夏祖先主要从事采集、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狩猎作为一种原始生产方式,在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厚重、悠远的民俗文化。《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是一首反映先民狩猎生活的二言诗,描写了人们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过程,是引领学生沿着历史纵轴探寻祖先悠远文化泉源的经典。【教学片断3】师出示: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在正音,齐读,拍手读,把“竹”变入声读,拍桌子读,拍桌子把“竹”变入声读,猜诗意,跺脚把“竹”变入声读的基础上———)师(庄重严肃地):很好!现在准备打猎,气氛非常严肃!非常紧张!声音要压低,拍两下。断竹(啪啪),续竹(啪啪),会不会?(会!)生齐按每两字拍两次桌子,把“竹”变入声压低嗓门读。师(更加严肃地):现在正式打猎!提高嗓门,用最大的声音,断竹(啪啪),续竹(啪啪),起!生齐按每两字拍两次桌子,把“竹”变入声放开嗓门喊读。师(郑重其事地):好了!打猎结束!因循二言诗“两字一音步的短促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的特点,赵志祥老师反反复复引领学生真切体验,模拟还原先民制造并使用弹弓狩猎的情景,烘托出人们为了生存勇于射击、追逐猛兽的豪迈气概,引领学生深切想象: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先民,在极差的劳动条件下,在原始竹林旁用石斧砍伐竹子;用野藤连接竹片制成弹弓;再制作泥弹,弹射动物,向猎物奔去的鲜活画面,以此叩问悠远的文化泉源。由此可见,教语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教文化。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利用文化载体以文化人,才能夯实学生文化基础,光大华夏文化。

  四、类比拓展,快闪点灯,照亮华夏文化传承路径

  基于5C模型,在文化情境里,学生先体验、认知、反思,进行文化理解;在此基础上鉴别、接纳、内化,生成文化认同;继而实践、继承、创新,实现文化践行。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终将中华文化符号自觉、理性内化为自身素养。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字里行间流溢着莲的气节与风度,及作者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洁身自好等高尚品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浙江王崧舟老师执教该文,启迪学生传承文化,做了有益探索。【教学片断4】(师出示周恩来“头像”与“文字解说”,笛子背景音乐起)师:他是谁?(生齐:周恩来)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周敦颐第32代孙,以他的人格,化身为一朵莲花。他也是莲———(继续出示《爱莲说》第一段中的关键句,笛子背景音乐起,引读———)师:他,出淤泥而不染(生齐:濯清涟而不妖);他,中通外直(生齐:不蔓不枝);他,香远益清(生齐:亭亭净植);他,可远观———(生齐:而不可亵玩焉)。师:孩子们,这就叫文化,就叫传承……王老师在巧妙借助周敦颐第31代孙周树人快速点灯启迪传承之后,紧接着推出关于“周恩来”的非连续性文本,快闪点灯,照亮周氏后人坚守“莲”的风度与气节,鼎力传承“濂溪”文化,引领学生感悟传承莲花品性与君子美德,清白成长,素心为人,以此照亮华夏文化传承路径。总而言之,基于5C模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文化心理基础,是民族和谐与社会稳定的根基。全球化语境下,教师亟须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讨、践行培养文化素养教学,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奉献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利红,魏锐,刘坚,马鸣燕,刘妍,甘秋玲,康翠萍,徐冠兴.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院),2020,(02):45-56.

  作者:张书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22016.html


    上一篇:民族舞蹈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下一篇:本科生实训实习环节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