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更名转型期刊人才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0-10-17   |  所属分类:文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更名转型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转型人才方面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更名转型期刊人才队伍建设

  一、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期刊更名转型后对编辑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不同要求,如何更快、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对于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为避免“换汤不换药”的尴尬,更名转型后的期刊在论文收录范围方面跟原期刊相比会有所不同,这要求编辑的观念和行动都必须及时切换,对于不符合期刊收录范围的稿件应及时退稿。期刊更名后的论文收录范围相比原期刊会有一定变化。以《林业工程学报》为例,更名前的期刊—《林业科技开发》—收录的学科范围较广,包括林学、林业工程和园林学等,属于技术类期刊;而更名后收录的学科范围仅限于林业工程,收录范围变小了,期刊类型也从技术类变为学术类,理论深度明显增加。这要求编辑在初审时就需把好关,对技术类稿件做到及时退稿。此外,各个编辑负责的稿件类型相比之前也有所调整,这就要求编辑及时更新知识储备。首先,对于新负责稿件所属学科的知识做到基本熟悉和逐步了解,需经常查阅相关学科的常用书籍和国内外类似刊物;同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了解学科的最新动态。其次,了解新负责稿件的审稿专家,做到稿件的精准指派。对于审稿专家的了解,可以从参考文献入手,也可通过相关院校或研究单位的网站,但最直接的办法还是参加相关专家的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了解其研究方向。

  二、非编辑人才队伍建设

  更名转型期刊的非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也十分重要,这决定了期刊未来的发展高度。学术期刊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因此,编辑团队需做好服务工作,建设好非编辑人才队伍。

  (一)编委

  学术期刊具有专业性强、研究内容深等特点,几乎所有的学术期刊都设有专业编委会,编委的学术水平及其对期刊的关注程度会深刻影响期刊的发展[12]。编委会是期刊重要的学术和人脉资源,对期刊的编辑出版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更名转型期刊来说,首届编委会的遴选至关重要。期刊更名前后,必然会涉及原期刊编委的退出或连任,以及遴选新编委等情况。对于原期刊编委的退出,要做好说明和善后工作,有条件的期刊也可对原期刊编委进行表彰,以期日后能继续提供组稿、宣传等方面的帮助。对于原期刊编委的继续连任,则需与其明确更名后期刊编委的职责和权利,使其更快地进行角色转换。而对于新编委的遴选则是更名后期刊编委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决定了期刊是否可以实现高起点启动。《林业工程学报》的首届编委会基本汇集了全国和部分国外林业工程学科的带头人。因此,首届编委会的成员及其所在课题组基本代表了我国林业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林业工程学报》自创刊以来,共召开过两次全体编委会会议,并且每半年召开一次主编工作会议。在每次的编委会会议上,编辑部都会对近期工作作总结,也会对上一次会议遗留的一些问题予以解答,而编委们也会就近期相关工作作出说明。2019年,为进一步激发办刊活力,《林业工程学报》从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其他农林高校以及一些综合性大学中遴选出30多名青年英才,组成首届青年编委会。青年编委会自成立以来,期刊微信公众号不定期推送青年编委的风采介绍,得到一致好评。在编委会和青年编委会的带领下,期刊定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审稿专家

  科技期刊一般采用“三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主编终审。其中,专家评审是评判论文创新性和学术性等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决定稿件发表周期的重要环节[13]。对于更名期刊而言,一支负责任的审稿专家团队对于内容的建设至关重要。《林业工程学报》自更名以来,首先将原审稿专家库中不在所属研究领域的专家剔除,之后加入新遴选出的编委和青年编委。此外,编辑部还通过以下4种方式扩充审稿专家库:在作者投稿时,要求作者推荐1名至2名审稿专家;通过各文章的参考文献添加审稿专家;编辑将参加学术会议时新认识的专家添至审稿专家库;直接联系副主编或栏目主编,让其推荐合适的审稿人。《林业工程学报》更名后,对于既是原期刊又是新期刊的审稿专家,编辑部在指派其审稿时,会说明新期刊对于稿件处理的要求和规范,而这部分审稿专家基本也都能很快适应新要求。对于审稿专家库的管理,稿件处理系统会自动计算出专家的平均审稿周期和审稿认真程度等。此外,各个编辑通过长期观察和留意,以及对专家研究领域的持续追踪,也会对各个专家的审稿情况有所了解,并以此为依据,对专家库容量和专家研究方向进行持续更新。对于多次指派审稿都无回音或主动提出不审稿的专家,会将其从专家库中剔除;对于审稿意见较为简单或审稿周期较长的专家,编辑会与其联系,使其充分明白期刊的审稿要求,并在今后的审稿过程中进行改进;对于审稿较为认真的专家,会不定期地进行表彰。

  (三)作者

  作者是期刊的基础资源,优秀的作者队伍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重要保障,作者队伍建设已成为影响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者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写作水平高,则来稿质量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就有保证[14]。作者队伍的建设,可分为现有作者和潜在作者。1.现有作者对于每一位来稿的作者,编辑部都会邀请其加入期刊的作者QQ群。在QQ群中,编辑会不定期发布期刊的新闻和动态,以便让作者更好地感受到期刊的持续发展;作者们也会在QQ群里进行学术交流,或者咨询投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编辑都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热情解答。因此,相当一部分作者在第一次投稿后,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有的作者还会自愿承担约稿工作,推荐一些质量较高的稿件。期刊的良好口碑除了依赖于文章的质量高低,作者的口口相传也很重要,如果作者在投稿和稿件修改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体验,就可能对期刊产生不好的印象。此外,编辑会根据稿件涉及的学科,按照作者的科研背景、论文质量、学术活跃程度等,进行分类管理。对于来稿质量较高且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较多的作者,编辑会与其保持密切联系,希望其多多赐稿。对于这类作者应保持较高的关注度,除了获取高质量稿源,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文章未来潜在的引用,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因此,对于现有作者队伍的维护有利于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2.潜在作者潜在作者是期刊未来发展的推动力。对于更名期刊潜在作者队伍的培养,需要在期刊更名后的较短时间内,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和服务方案,提高潜在作者队伍的黏性。《林业工程学报》自更名以来,各编辑每年都会参加相关学术会议,以便在会议期间通过做海报或展板、发纪念品等形式提升期刊的显示度,而作为学术会议的合作单位也是提升期刊知名度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编辑也会不定期地前往全国各个林业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进行规模不等的期刊宣讲会,获得了普遍好评。

  (四)读者

  学术论文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被读者阅读和掌握,并转化为生产力,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读者决定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稳定和充实读者队伍[15]。作为学术期刊,《林业工程学报》的读者队伍主要包括作者及其团队、审稿专家、学科同行、编辑同行和数据库使用者等。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期刊的印刷数量一降再降,但新媒体传播工作正在持续探索和发展中。当前,期刊已开通微信公众号,主要推送文章简介、编委风采和期刊动态等内容,关注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期刊还加入了“OSID开放科学计划”,在文章中添加开放科学二维标识码(OSID码),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一个与业界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的途径,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增值服务,提升论文的科研诚信,受到了作者和读者的欢迎。

  三、期刊更名转型后的人才队伍建设成效

  通过认真贯彻并落实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举措,更名转型后的期刊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具体表现为:1.编辑通过参加国内外各种林业工程类会议及一系列宣传工作,已使期刊和自身被业界多数人认可,约稿和组稿工作的阻力已大幅降低。2.全体编委会和主编工作会议的交流与沟通,使得期刊各项工作更加有序和完善,期刊的发展目标也更加明确;两届编委会和一届青年编委会的组建,使各位编委对期刊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有相当一部分编委已撰写或推荐了优秀论文。3.经过不断扩充和完善,期刊目前已拥有一个较为优良的审稿专家库。其中,青年编委对期刊的审稿工作支持很大,青年编委具有审稿周期短、审稿意见细致等特点,进一步提升了期刊的审稿质量。4.通过QQ群和微信公众号的维护及各种学术会议对期刊的宣传,作者的数量和地域明显扩大,已形成一定的黏性,且每次利用学术会议宣传后,都会有相关稿件陆续投来,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通过编辑、编委、作者等各方面的努力,《林业工程学报》的影响力逐年增大,来稿的数量和质量也逐年提升,受到了林业工程学界的普遍欢迎和好评。目前,期刊已被国内较权威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CSCD)收录;另据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9版)》显示,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为1.899,排名林学学科(共69种科技期刊)第一,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470,排名全学科第二。

  四、结语

  在期刊的重要转型期,编辑团队应更好、更快地实现角色转换,并大力做好期刊的宣传工作;编委的遴选可采用国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为主、青年编委为辅的形式;应精准选择审稿专家,并尽快建立一个优良的审稿专家库;对于不断变化的作者队伍,应将作者进行分类管理,而对于潜在的作者队伍,需在期刊更名转型期提供有吸引力的内容,提高潜在作者队伍的黏性;而期刊新媒体传播工作的不断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读者范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wenxuelw/22230.html


    上一篇:跨文化交流下中越饮食文化比较
    下一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经验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