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质量,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质量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建筑工程质量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建筑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企业必须在生产全过程中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推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改进措施,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对策;思考
【正文】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建筑工程质量越来越引起了我国的重视。建设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功的关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的运用。每一个具体的建筑项目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成功的质量管理。\"靠质量树信誉,靠信誉拓市场,靠市场增效益,靠效益求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链。工程项目质量总和代表总体部门整体工程项目质量水平,创优工程是企业市场竞争取胜的法宝,也是部门形象的金字招牌。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参与国际建设市场竞争越来越多,中国已经成为建筑大国,建筑市场的竞争已转化为工程质量的竞争。建筑工程项目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因数,建筑工程质量的成败成为国家、企业和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下面就谈谈自己对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几点肤浅看法。
1、建筑工程质量的内涵
1.1、建筑工程质量
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工程符合业主需要而具备的使用功能,在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合同中,对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强调的是工程的实体质量,如基础是否坚固、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以及通风、采光是否合理等。[1]
1.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
(1)影响建筑产品质量的因素较多。建筑产品的结果往往是唯一的,而且呈整体性。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
(2))质量浮动大。材料性能微小的差异、机械设备正常的磨损、施工方法不妥、操作不按规程等。尽管建筑施工有一定的施工规则,但是由于建筑施工所处的地理环境,投资环境,随着每一个项目的环境不同而质量不同。
2、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弊端
2.1、质量意识淡薄,偏离招标制度设立的目的
在招标阶段,国内许多项目不重视资格审查,资格审查流于形式、资格审查走过场、甚至用摇号抽签的方式代替资格审查,使资格审查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为工程项目的后续工作留下很大隐患。施工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后果。有相当部分企业领导的经营思想不正确,缺乏职业道德,只管施工进度、企业经济利益,不注重产品使用产生的后果,没有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不注重社会效益。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我国尚未建立和推行工程担保制度。一些施工企业为拿到工程不计成本盲目压价,中标后在建筑材料上以次充好造成豆腐渣工程,或利用各种原因要求业主追加造价,给业主利益带来很大损失。[2]
2.2、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健全,项目团队缺乏凝聚力
建筑工程市场不正当竞争十分严重,盲目压低造价、压缩工期、不按质论价、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不按规律办事现象相当普遍,许多建设工程项目质量差、工期长、超预算、效益低,有甲方、乙方、咨询中介机构三方串通一气,加大工程造价。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项目经理部虽然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承包方采取\"低价中标,索赔盈利\"的方式来承包工程,靠合同漏洞和监控不力来\"赚钱\",造成工程造价管理的被动局面。 而项目经理对团队成员漠不关心或表现冷淡,这个团队就难以有凝聚力。
2.3、忽视质量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不完善
我国施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对随之发生的质量成本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控制,从而造成了生产成本的不良增加,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一些施工企业由于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弱化,在施工活动中违反操作,不按图施工,不按顺序施工,技术措施不当,甚至偷工减料,由此造成工程质量低劣,质量事故不断发生。产品在价格上失去竞争力,或给企业的利润带来了一定的损失。成本计划、成本决策的实施依赖于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定额管理、成本原始记录、材料物资计量、验收管理制度等,因为这些基础工作若做得不够,则成本计划、成本决策缺乏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导致企业作出不当或错误的决策。有些企业片面认为质量管理是质量科或质量部的职责,不能集中完全地提供质量成本数据,忽视财务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责。成本管理核算会计科目不完善,帐簿不全,报表分析不够。
3、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利用最低投标价法,合理招标
加强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使其不断在建筑工程建设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人员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因为投标人主要是在价格上进行竞争,中标的关键是其报价的高低,由于定标标准单一、清晰,决定投标者是否中标的因素是其评标价的高低而非报价的高低,即所有满足招标文件的投标者中,评标价最低的投标者最有可能成为中标者。树立风险意识,为工程担保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创造条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ngmuguanlilw/16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