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述框架结构裂缝的防治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项目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裂缝作为框架结构的一种主要的安全隐患,既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又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就常见的框架主体结构裂缝,分析了不同裂缝产生的原因,列举了裂缝的部分预防和修补措施。

关键词:裂缝;框架结构;预防;修补

1 概述

框架结构作为一种主要的混凝土结构体系,现已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中。框架结构中的梁、板等构件时常出现裂缝。众所周知,安全性是任何建筑物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裂缝的产生会降低整体结构的承载能力,会引起钢筋的锈蚀,降低建筑物的耐久性,影响使用功能,产生安全隐患,严重的会造成安全事故。因此,需要认真研究框架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2 框架主体结构裂缝及产生原因

框架主体结构指的是建筑物的梁、板和柱,其裂缝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2.1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基础的沉降不得超过地基变形容许值,当基础上部荷载过大或者地基变形时,在框架结构的梁和板中就会产生裂缝。

2.2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热胀冷缩,形成裂缝,这类裂缝主要在建筑物的楼板上。

2.3混凝土变形引起的裂缝:在混凝土硬化初期,水泥水化放出较多的热量,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散热慢,因此在混凝土内部温度较高,这将使内部混凝土体积产生较大膨胀,形成裂缝。而且混凝土具有徐变的性能,这也会导致混凝土构件裂缝的产生。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裂缝成因,结构问题、构造问题、施工问题等也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3 框架主体结构裂缝防治措施

3.1 裂缝预防措施

3.1.1 结构设计时,重视基础的选型;在建筑根部设置散水坡;合理设置变形缝、沉降缝和抗震缝,减少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以及温度变化和地震作用产生的裂缝;优化框架结构,既要使构件具有足够的刚度,又不能造成交接处的刚度突变;合理配比混凝土,尽量减少水泥用量,掺入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变性能。

3.1.2 施工时,设置后浇带,分批浇筑混凝土。对于梁、板构件来说,后浇带应选择设置在跨内荷载作用下内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一般在跨度的1/3处或者跨中。后浇带处的混凝土施工质量也十分重要,在施工前要认真将后浇带两侧混凝土凿毛,清洗后浇带内部,再均匀涂刷一层水泥砂浆以利于粘结,砼在潮湿环境下养护至少15天,同时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混凝土浇筑后,要在保证结构能够承受设计荷载的前提下拆除模板,防止裂缝的出现。

3.2 裂缝处理措施

3.2.1 表面修补法

表面修补法是用各种防水材料(如水泥砂浆)、合成树脂(如环氧胶泥)等刷于裂缝表面,使其恢复防水性能以及耐久性。适用于宽度小于0.2mm的细微裂缝修补。

3.2.2 内部修补法

压力注浆法:将高强度、低粘度的裂缝修补液在一定压力下注入到裂缝内部,适合于宽度在0.1mm~1.5mm的独立裂缝、贯穿性裂缝以及蜂窝状裂缝的修补。

内部填充法:沿着裂缝的走向凿出槽深和槽宽分别不小于20mm和15mm的U形沟槽,然后用合成树脂(如改性环氧树脂)或弹性填缝材料填充,适用于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修补。

4 结束语

在框架结构中,裂缝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来进行预防和修补。在设计和施工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进行预防,有效地控制裂缝的出现和发展;对已经出现的裂缝,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修补,从而消除结构的安全隐患。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angmuguanlilw/1927.html


    上一篇:浅谈安全生产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下一篇:绿化工程的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