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对科研机构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0-09-07   |  所属分类:信息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科技创新工作是科研机构的基本日常活动,公共平台管理效能直接影响了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开展。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近10年的平台管理工作实践为例,系统分析了研究所平台管理现状,提出了适度集约化管理,稳定支撑团队、自主实验室方法研发、高质量共享服务等公共平台管理举措。

公共服务平台管理对科研机构的作用

  关键词:科技平台;支撑队伍;实验室方法;共享服务;科研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以果树和瓜类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国家果树瓜类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国际合作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研究所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围绕“优质、安全、简约、多样、高效”的科技主攻方向,以种质资源为基础,以品种培育为核心,以栽培植保为支撑,以贮藏加工为拓展,以质量检测、风险评估和科技信息为保障,开展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果树瓜类产业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人民健康、农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振兴乡村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

  1研究所公共平台基本情况

  1.1公共平台建设情况

  研究所服务研究体系需求,建成了有害生物治理、果品加工、栽培生理、基因资源、分子育种、生物技术、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等7个专业化公共实验室。成立综合实验室领导小组负责公共实验室的运行决策,配备专职实验室管理员进行日常维护管理。现有科研仪器设备867台(套),固定资产总额5180余万元,包括质谱仪器、光谱仪器、色谱仪器、电化学仪器、显微镜及图形分析仪器、热分析仪器、生化分离分析仪器、环境与农业分析仪器、样品处理和制备仪器等类型,其中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2台(套),固定资产总额1826.34万元。大型仪器运行良好,年均运行机时3000h以上。

  1.2技术平台搭建情况

  围绕研究所学科建设需求,整合优势技术资源,搭建了果树种质资源鉴定技术平台、果树育种技术平台、果树瓜类病害鉴定技术平台、果品功能性成分鉴定技术平台、果树营养诊断鉴定技术平台、果蔬及其产地环境中有害因子分析鉴定技术平台等,未来还将继续完善果蔬天然产物分离与活性评价技术平台、果品感官评价技术平台等。现已开展果树种质资源及种苗质量鉴定、果树生物信息学分析、果树瓜类病害鉴定、果树营养诊断、果蔬及其制品理化指标检测、果蔬中功能性成分鉴定及活性分析、果蔬中有害物质残留量检测、花色苷类、植物激素类及果品感官评价等技术服务。

  1.3技术支撑团队组建情况

  研究所大型仪器实验室人员结构合理,现有固定人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人,中级职称9人,科研辅助人员8人。均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考试考核,具有较高的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依托研究所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果树栽培生理及技术、果品加工、果品质量安全控制等科技创新团队,重点针对仪器原值高、操作专业化程度高、使用频次较高的30余台(套)仪器,建设了5支专业化技术小组。分别是:①质谱类仪器技术小组;②色谱类仪器技术小组;③显微镜及图形分析仪器技术小组;④生化分离分析仪器技术小组;⑤环境与农业分析仪器技术小组。

  2公共平台支撑创新的成效

  “十二五”以来,在研究所大型仪器及技术平台支撑下先后完成了国家级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项,省级以上果树瓜类新品种审定146个、国家登记(认定)256个,发表行业公认高水平论文10余篇,获新品种保护授权57件,获发明专利授权47件。

  2.1支撑果树科研原始创新

  利用研究所种质资源、数据资源及育种技术平台优势,桃基因组及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梨高效育种技术研究、西甜瓜遗传进化研究等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合作,明确了桃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变异特征,解释了杂交优势利用的分子机制,提出了桃遗传改良新思路和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SCI论文16篇,较之前翻一番,且其中3篇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0(占国际桃基因组研究发表IF10以上论文的60%)[2-4]。与南京农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了梨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选育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研究,形成重大成果并应用于生产,项目成果在全国累计推广12.79万hm2,新增利润16.7亿元。相关结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5],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与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农业基因组中心及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农业科学院等20余个国内外优势单位协作攻关,首次系统阐释了甜瓜和西瓜尽管经历了不同的驯化过程,但同样完成了“甜蜜基因”的进化,可谓“殊途同归”。相关研究结果以长文形式分别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

  2.2服务区域果业可持续发展

  依托研究所资源育种、栽培植保、加工质检等技术平台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与13个省(市)27个县域开展果树科技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在山东蒙阴、山西万荣、四川简阳、云南永胜、贵州六盘水等主产区布局了试验站或专家工作站,以输出配套集成技术为主,帮助提升基层科技创新能力。在南疆三区三州、河北阜平、藏东南、乌蒙山区、石漠化区和武陵山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以评估区域发展潜力、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为主,开展产业扶贫。在上海青浦、北京昌平、山东沂南、河北衡水、江西井冈山、江苏泗洪等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探索三产融合,以技术支撑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发展为主,实现果业转型升级。

  2.3积极投身社会科普事业

  与河南农业大学共建河南省果树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平台,为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植保学院等200余名实习生提供园艺知识理论教学和实验室操作技能培训。接收了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河南科技大学、中牟农校等周边大专院校70余名实习生进行为期4~5个月的毕业实习,已经成为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摇篮。依托建设了郑州市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组织了志愿者团队,先后开设了“科学真有趣”“植物真奇妙”“走进实验室”“走进农科科普开放日”等一系列科普课堂,为千余名中小学生组织了科普教育和课外实践活动。

  3公共平台管理工作举措

  3.1创新管理模式

  针对仪器设备分散管理、共享效率低等问题,建立所级综合实验室开放共享管理服务平台,配备专职实验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和开放共享规章制度。将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集中管理,上下游设备有效衔接,面向所内外开放共享。开放式综合实验室管理模式,不仅激发了全所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还使公共平台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共用”。

  3.2稳定技术支撑团队

  针对大型仪器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实行技术负责人制。根据学科领域,将综合实验室划分为7个综合性实验室,每个综合性实验室聘实验室主任1名,每台大型仪器设备配备仪器负责人1~2名。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制定和实施支撑人员绩效考核办法,重激励、轻考核,打造了一支稳定的技术支撑团队,为平台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3.3严把仪器设备采购关

  为避免大型仪器重复购置、闲置等现象发生,严把采购关。围绕实验室主要科研工作的实验流程,分类设立大型仪器储备库,加强设备采购论证管理。设备购置申请人需要得到所在课题负责人和所属研究中心负责人审核批准,方可提交仪器设备入库申请;入库设备需要得到所内采购小组和所外论证专家审核通过后方可出库。逐级审核,层层把关,保证把设备购置资金用好,把购置到位的仪器设备用好。

  3.4拓展实验室检测方法

  注重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有效衔接,提供定制化服务,积极拓展研发实验室检测方法。如种质资源精准评价技术为高水平论文发表奠定了表型数据的基础;瓜类种子病毒病检测技术是生物技术平台瓜类病毒病研究的衍生物;代谢组学研究工作促进质谱类仪器技术小组拓展了花色苷类、功能性成分检测的范围等。

  3.5主动开展对外共享服务

  变“被动钓鱼式”为“积极主动型”对外共享服务。如本单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支撑能力较强,测试方法较成熟。通过我所科研人员反馈,周边高校对这方面的需求较多。我们主动联系有关专家,为他们提供共享服务,保障了他们的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受到了一致好评。通过不同试材的实验参数摸索,也有效提高了自身分析能力。

  作者:吴斯洋 张慧蓉 于巧丽 王晓培 徐倩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xiguanlilw/22087.html


    上一篇:油茶林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管理
    下一篇:智能小区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