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

发布时间:2020-12-19   |  所属分类:信息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气象灾害预警响应信息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将及时且准确的灾害信息传报给公众和各部门是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的基础。目前中国气象预警信号报送工作已步入正轨,对预警信息的响应可表明社会各界对气象预警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信息发布渠道有新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本文主要探析社会公众防灾需求和预警发布服务的匹配度。从普及率、发布时效、响应机制、社会参与等方面观察能否满足社会气象预警服务需求,提出推动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扩大覆盖面,避免气象灾害损失扩大,以期为社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

  关键词: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社会参与

  百色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上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降水充足,干湿分明,冬季短促夏季长。气象灾害较为频发,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有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雷暴和热带气旋,其中以旱涝灾害最为突出。百色市发生春旱频率高达70%~90%,每值汛期,强降水天气常诱发地质灾害,造成河水上涨,冲毁堤坝房屋,淹没农田仓库等。据相关数据显实,90年代以来气象灾害给广西壮族自治区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近100亿元。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如城市基础建设不完善,排水能力弱,防灾减灾指挥运行机制不科学,气象灾害知识公众普及率不高,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等,这些都需要善用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响应机制予以协调配合,提高社会参与度,动员新媒体力量和群众力量同步响应信息传播,积极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

  1预警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

  伴随着4G的成熟应用和5G的快速开发,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兴起的微博、qq、微信、手机客户端、CMMB(无线多媒体)显示屏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受众广,且社会接受度高。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16亿,普及率达到平均每百人拥有115部。4G基站已经建成544万个,2019年新增172万个,实现了网络大规模扩容,农村地区覆盖盲点得到弥补。另一方面,核心网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为即将到来的5G时代奠定良好基础。截至2019年底,4G用户总数达到12.7亿,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80%,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说明中国智能化信息时代已加速到来,新传播媒介不断在公共事业,智慧社区,气象服务等领域大放异彩[2]。

  2气象灾害应急信息传播现状

  2.1时效性和覆盖面低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除却为气象决策提供依据外,还兼有通过其自身服务渠道向社会大众传播的功能。但分析这些传播渠道能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手机短信推送气象报相关技术不成熟,信息推送类型为从点到面,使需要大量且频繁传播的预警信息面临流量困局,进入时效滞后和覆盖率低的,如何保障民众可以及时收到预警信息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气象信息即使准确到百分之百,但无法打通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也是枉然。气象部门自身业务渠道发布模式属于合作业务性质,多方面都无法达到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信息传播标准要求。在百色市汛期,有不少市民表示手机无法收到强降水预警短信,短信内容篇幅有限,仅以文字表示也较为简单,具体降雨范围和时长以及防灾应对措施无法一一展现。

  2.2公众参与度低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的社会价值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才能得到最大发挥。现今发布渠道延展性差,社会参与度不高,不能满足“提速扩面”和“分秒必争”的发布要求。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乡镇农村、工矿企业和旅游景点等中间媒介没有主动参与到预警信息的社会传播中,大众就会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气象信息传播成为单向主导,公众需求无法反映在发布内容中,供需不匹,更加削弱了社会参与度。应当明确,预警信息重在时效性,应以动员群众和组织、及时传达为要。仅靠气象部门通过广播电视和自身发布渠道难以实现公众广泛参与。

  3构建高参与度的及时传播机制

  在长时间内打造的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边界。进入3G时代后,更是融合了两者的特点,互动式人际传播和独白式大众传播真正开始汇流发展。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是普遍化撒网式,匹配不特定、无差别的公众群体所需信息服务。3G通信设备端携带方便,普及率高,通信渠道快速,既支持点对点,也支持点对多,多对点,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一种全新的传播关系—“及时深度交互传播”在此种语境下应运而生,相信在5G时代,这种新形态将不断深化演进。

  3.1规范社会参与制度

  社区乡镇具有服务和管理辖区民众,承担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社会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机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区物业处可通过楼宇大厅的布告或显示屏、内部交流系统等将预警信息传播至个人。但此种方式强制性差,因此,可由政府出面,在立法层面强化社会组织参与信息播出义务。比如香港颁布的《天灾应变计划》,其中规定了各政府部门在气象灾害应对方面的明确职责和采取行动的步骤。香港天文台在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后,每隔1h要向媒体、港府新闻处和有关政府机构通报进展情况,另外,香港主要电台和电视台、社会组织、私营企业都有义务协助天文台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

  3.2与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

  QQ和微信在改变人们交际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广西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寻求和第三方交互平台合作。自治区气象部门和腾讯政务旅游广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通过气象专用企鹅号发布台风、强冷空气、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信息,并第一时间通过天天快报、腾讯新闻、QQ新闻、QQ看点、微信信息、QQ浏览器、腾讯网等腾讯新闻媒体平台推广,对全区用户进行靶向全方位覆盖。此种传播方式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使腾讯方和气象部门取得了双赢局面,既提升了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信息传播速度和服务品质,又为腾讯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品牌信誉度。新浪微博“百色气象”官方号粉丝数近20万,微博传播速度极快,集“转”合“传”特点于一身,其裂变式传播模型既带来了传播量指数级递增,也充分给予公众话语空间,用户可以在微博下方和官方进行互动咨询,共同探讨防御措施。民众在灾害发生之时,只需一部联网手机便可将照片或文字编辑后分享给大众,为政府和民众处理突发性事件赢得宝贵时间。通过和这些第三方平台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能够弥补手机短信、电视广播传递面过窄的问题,将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社会效果最大化。

  3.3移动设备客户端

  手机App可以带来手机浏览器不能获取的个性化服务。广西气象App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官方手机决策气象服务客户端,面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信息。“广西气象”涵盖服务材料、气象预警、天气预报、台风路径、雨情雨量、风向风速、气温实况、气象雷达和卫星云图等频道,直观地展现天气实况、预报预警细节信息及广西气象局权威发布的决策气象服务信息,为政府部门、各级应急指挥人员以及行业部门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为与天气相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

  4结语

  气象部门不可能大包大揽整个预警信息传播工程,社会的主动参与、气象部门和政府调查立法对于传播机制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积极探索应急预案和条例的法律化实现途径,赋予社会组织、媒介平台、公众等获取预警信息的义务和传播信息的责任,根据应对指引做好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山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应急工作分析[J].智能城市,2020,6(1):52-53.

  [2]苏丽娟.5G时代气象信息传播与服务的转型思考[J].传媒论坛,2020,3(2):155-156.

  作者:黄春莎 朱小燕 岑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xiguanlilw/22500.html


    上一篇:手机远程医疗系统设计
    下一篇:长距离工作面贯通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