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形象(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影视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除了金钱,身份地位的改变也是促使\"负心汉\"出现的重要原因。一开始俱是微贱布衣的寒酸读书人,通过\"学而优则仕\",一朝金榜题名作官为宦了,身份地位都不同往昔,开始考虑攀附权门以求官运亨通,这时候,微贱时期的发妻显然就不能胜任于此了。

再次,三言二拍中的\"负心汉\"也具有虚伪性。就以《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而言,就是一个心术不正、虚伪狠毒之徒。

封建时代读书人受孔孟之道约束,他们的言行一定要符合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然而,人本身的欲求与存天理灭人欲的条框相冲突,难免会造就一些口惠而实不至、言行不一的士人。这也是负心汉虚伪性的根源。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不管是现实生活格局,还是道德人伦观念,都是维护男子利益而服务的。强调女子对男子无条件的顺从依附,无止无休地牺牲和毫无保留的付出,与此相对的是,处于有利地位男子却可以朝秦暮楚、停妻再娶、始乱终弃、用情不专,有些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攀登权势的高峰而使自己身傍的女性受到伤害。纵观三言二拍中的篇章,这样的故事不为少数。

冯梦龙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为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杰出之作,也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三言二拍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了长足进步,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作品的故事情节上穿插行动、各放异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由于负心薄倖而备受唾弃的\"负心汉\"这一形象系列也体现出它自身的特色,既有继承前代文学作品中形象的共性,也具备一些迥别于前代的特异之处。

参考文献:

⑴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警世通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⑵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醒世恒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⑶冯梦龙编;严敦易校注;《喻世明言》(共两)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1月第一版;

⑷凌蒙初著;章培恒整理;王古鲁注释;《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

⑸林如敏;《明清小说男性形象弱化现象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⑹沈敦忠;《\"负心汉\"文学主题流变的文化成因》;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四期;

影视教育论文发表http://www.uuqikan.com/ysjjlwf/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yingshijiaoyulw/2865.html


上一篇: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剪辑风格——从《8090》说开去
下一篇:论广义影视教育的通俗形态及其文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