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哲学论文投稿管理哲学的新视界:交往实践的差异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3   |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哲学论文投稿发表了管理哲学的新视界:交往实践的差异管理研究,管理存在于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等一切人类活动中。研究“差异”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必须从事实,从具体的客观实际出发。
 

哲学论文投稿

摘要:差异,交往实践或生活中的差异,一种管理的新视界。这里的差异有三个基本含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其本身就是一个差异的历史过程;主体或个体自身存在着差异;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或个体与个体存在着差异。差异既是管理的本质,也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它既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是一种新视界,当然也是一种境界。一方面,管理必须存在差异或造成差异,这是绝对的,不管这种差异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差异越大越有效;另一方面,这种差异又是相对的,只要存在差异就会产生管理,而绝对大的差异,就难以形成直接的管理,也因此管理才形成不同的层级。

关键词:哲学论文投稿,差异,差异管理,管理哲学,新视界

按照德里达的理解:哲学在其历史中曾经是作为对诗学开端的某种反思而被确立的,在它的特殊性中去思考它,哲学乃是力之曙光,即充满阳光的早晨。在笔者看来,这个最初的、或者开端的、阳光的早晨,就是差异,至少是与黑夜的差异,没有这种差异,群居的人类可能就不会存在。

一、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

管理哲学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也是一种活动的过程。说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是因为它必须科学,要寻找规律,要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说是一种活动的过程,是因为管理的主要要素是“差异”的人,管理者是人,被管理者主要的也是人,不仅最重要的资源潜存于人这个载体中,更重要的是人具有“差异”的能动性和不确定性。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知道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就在于“差异的人”的实践活动。在迄今为止的管理实践中,即使一般条件基本相同,我们也发现: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取得了较小的成功;有的失败的很惨,有的可能“将功补过”。所有这些,在本质上都归结于“差异”。

管理是“人”的“管理”,也是对“人”的“管理”。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活动,因而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从事的活动。只要人们参与交往,就会显示出差异:有的成为主体,有的成为客体,主体就成为管理者,客体就成为被管理者;就是主体际,也存在着差异,多元差异的主体资格就是在交往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在什么层次上、水平上参与了交往实践活动,就会被赋予不同的主体层次。从差异的新视界看:管理就是实践,管理就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过程,就是真、善、美的追求活动;管理就是生产力,当然,在管理的主体与客体互动的过程中,主体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因而具有规范、动力、方向的功能;越是落后的地方,或较低级的组织里,管理主体的作用就越大,而管理主体的管理水平越高,管理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在发达的地方,或现代化的组织里,管理主体的作用就相对的小,通过自我管理的效果也就越好。因而,管理者的主要职能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造成“差异”,而教育、培训、提高被管理者的水平就是管理者“差异”的实践呈现。

就个体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观念、能力、知识、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灵活性等方面。今天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差异”,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工具的改进而消失得相当的快。所以,“差异”就是时间考验和历史淘汰的一种呈现,历史的通则就是“能者上、庸者下、平者养”,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也。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不是预定的,而是由主体自身,由个体自由的活动、实践决定的,即人是在实践活动中造就自己的本质,人是怎样活动的、实践的,人的本质就是怎样的。差异在实践中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解决。柏拉图说:如果已经知道答案,就没有必要寻找答案;如果不知道答案,那也找不到答案,除非我们拥有一种未知事物的知识———暗示。或许“差异”就是“暗示”。帕斯卡尔也在其《思想录》中申述道:国王的权力是以理智并以人民的愚蠢为其基础的,尤其是以人民的愚蠢为其基础的;世界上最重大的事情竟以脆弱为其基础的,而这一基础却又确凿得令人惊异。因而在笔者看来,管理的本质就是差异:管理哲学是对管理理论中的哲学问题的探讨,而不是对管理理论的哲学研究,管理哲学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管理科学,管理哲学研究管理理论产生的前提、基础、方法论等问题。

二、差异是人的存在特性。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个人与个人的存在是交往实践的有差异的存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存在是一种交往存在,即交往实践,它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1]交往实践中存在着差异:无论是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还是主客体交往或主体际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17357.html


上一篇:哲学论文发表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下一篇:科技哲学论文认知科学的动力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