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哲学论文投稿管理哲学的新视界:交往实践的差异管理研究(4)

发布时间:2016-04-13   |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从前,人们的任务是已知的,但近来,人们已经改变了这种观点,这是因为知识工作者的大量产生。知识工作者的任务不是管理者分配的,而是知识工作者自己决定的。知识工作者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流动性很大。这些人往往给自己提出:“我想做什么事情?”或“做自己的事情!”“我要给自己一个机会!”他们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特殊的要求。笔者在大学新生班委的选举中,就看到很多新生提出:我一定要给自己这个机会!我不比别人差!我能胜任班委的任何工作或角色!所以,笔者把现在的新生视为知识工作者,也清醒地意识到对新生的管理必须以“差异”的引导为主要途径。换句话来说,笔者知道了他们的“差异”,从而也只能通过把握差异来管理。所以,今天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第一,帮助知识工作者了解或确定他们的优势或长处以及其价值观;第二,明确而真实地告诉他们,他们能为组织在哪些方面作出贡献以及什么样的贡献,而且还要告诉他们这种贡献的价值。管理者必须把自己铸造成不拘泥于传统的“导师”,才能很好地“管理”“知识工作者”。

当然,笔者还要说,在这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告诉知识工作者,要学会放弃,即权衡许多事情,因为只有学会放弃,才能在某个领域或行业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成绩,但切记不能像对体力劳动者那样告诉他如何创造,因为如何创造那是知识工作者自己的事情;当然,如果告诉他们有些追求是不可能达到的想必也是可以的,因为那样不仅是愚蠢的,而且浪费了最稀缺的资源———时间。这些本质上还是差异。

六、成功的关键在于造成差异。

“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3]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都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因而交往实践具有教化的本质,交往实践可能造成差异,也可能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不断地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与被管理者造成差异,这是管理者终生的责任与使命。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源概念以后,迅速走向世界,并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企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信仰与愿景。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此,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与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上就明确指出:“重视人力资源开发,要培养具有国际商业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家。企业家的素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4]这些论述,本质上是要求造成差异,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差异。

今天是学习的时代,如果人们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作为管理者,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能成为管理者,否则将被他者所“管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政党,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先进性,所以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要求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个政党,如果不能站在时代前列,具有超越性,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其执政地位可能就会被其他政党所代替。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够继续“进步”,就会成为“被管理者”,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如果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愚民”的传统管理,在“差异”的视野上有其值得反思的必要,那么“修齐治平”的传统管理就具有后人继承与发扬的意义与价值,因为“修齐治平”在本质上阐述的是“差异”,只有“内圣”才能“外王”。“精英”的本质,是与“一般”的“差异”,没有“差异”就是“一般”而不是“精英”。作为个体尤其如此。今天的各种教育,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学士、硕士、博士教育,还是“MBA”“EMBA”,本质上都是造就“差异”。也就是说,除了先天的生理“差异”外,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后天形成,主要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从而造成新的差异。

中国山西南部即古称河东的地方,有一个千年显赫、名扬四海的家族———裴氏家族。据史书记载,在上下千余年间,裴氏家族先后培育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14名中书侍郎、55名尚书、44个侍郎、25个节度使、211个刺使、21名驸马、68位进士等对中国有影响的人物。人们都知道,除了前世祖上的荫庇,关键在于有特殊的家规、道德自治性和家族教育及裴氏家族的人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精神,从而与同时代其他家族造成巨大的差异的结果。今天是多元化的时代,宽容也是管理者必备的修养素质:“宽容可以是这样:即使我自己相信科学,我也可以宽容别人对科学的不相信”、“所谓宽容,是说你自己可以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你不把这个立场强加于人;宽容就是要宽容和自己信念冲突的东西。”[5]这是心胸的差异。无数的管理者正是依赖于这些“差异”取得成功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17357.html


上一篇:哲学论文发表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下一篇:科技哲学论文认知科学的动力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