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哲学论文投稿管理哲学的新视界:交往实践的差异管理研究(2)

发布时间:2016-04-13   |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人是“类”存在,人的特性是其社会属性。不仅一般人的关系不能隔离,即使像莫扎特这样能独立完成工作并能创造出优秀成绩的人也不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严格意义上讲,今天不存在鲁滨孙。但人是异质的、多样的,即人的存在是差异存在。芸芸众生,据科学家预测,到2011年底,人类将达到70亿,但科学证实,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都是具体的人、不同的人。人不仅长相不同,更重要的是人的智力、能力、个性有差异。但近代以来,认为人都是理性人。所谓理性人,也即凡人都有各种需要,都有主观愿望、自由意志、情感诉求,理性的人就是要满足这些需要。然而,一方面,人不仅是“类存在”,而且是“个人的具体的存在”;另一方面,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势必发生双重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只有通过管理,才能满足、解决、协调这些矛盾。正是由于差异,有的成为管理者(主体),有的成为被管理者(客体)。今天的社会是组织的社会,但在组织的社会里,不可能人人都是“粘合剂”:哪些人是社会的佼佼者,哪些人就能成为管理者,而谁是管理者中的佼佼者,谁就是最高管理者或引导者。也就是说,人在什么层次、什么意义上参与交往实践,就需要什么不同的主体差异,从而形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层次不同的管理者。

人是追求差异的现实存在。这有两层含义:一是一般都追求不同,即差异或个性;二是又同时把上一级别作为自己的参照系,即努力实现的目标。“标新立异”的传统成语已经充分地说明了第一层含义,甚至在行为动作上,人们也追求与别人的不同。今天的人们,在这一方面的努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前人。从现实性上讲,一个存在着“差异”的上一个级别或多个级别,无论是个人生活、组织存在,还是领导地位等所有不同形式的存在,都会是下一个级别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这实际上体现的是,上一级别已经形成了对下一级别的管理。在当今的中国,甚至某一个人的行为或动作,也可能成为人们模仿的“榜样”、追逐的“目标”。这样的结果,就会使每一个人尽最大的努力摆脱现存的个人生活、组织存在,从而进入“高雅”。《彼得原理》也已从另一个视角说明了这样的现实存在,每个人可能都认为能胜任更上一级的工作。

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个方面的。一般地讲,有先天的原因和后天的原因。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人的先天的差异是没有办法消除的。从后天来讲,家庭出身背景的不同,受教育条件的不同,知识、能力的不同,从事工作的不同,机遇的不同,也就是说,特定的主体有特定的基础和境遇,并由此造成差异。而在特定的社会,这些差异可能对人的发展是致命的。

李嘉诚由一名店铺学徒登上华人首富宝座,其秘诀就是别人所缺少的“诚信相交;着眼未来;稳定发展;人才至上;身心执着;把握机遇”的差异管理。法国发展哲学家佩鲁在《新发展观》中也阐述了世界发展主体的多元化、多极化的观点,主张“发展的内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强调要将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权力、政府、文化价值互相关联的整体性过程。

三、差异是管理的基础与前提。

管理是什么,管理者是干什么的,这应该是必须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关于管理的定义、概念很多,而且差异较大。在笔者看来,在不同的假设或视角下对管理的定义都有其合理性,但想在概念上有一个大家认可的定义肯定是不可能的,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差异”。管理哲学就是对管理实践、管理问题的哲学反思,对管理目标与管理进程及自我管理方式的哲学研究,对管理观深层的逻辑表达和理性批判。在管理哲学的视野,管理就是一种 “功能”,管理就是一种“主流意识”,管理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或存在形式;在其现实性上,管理的有效性最重要的就是三点:可行、有效、简便。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宏观还是微观,如果没有差异,也就没有管理:差异的存在是管理产生的基础与前提。

XY理论就是对人的差异的假设,前者就是要求管理者用胡萝卜加大棒去管理或鞭策工人,即绝大多数人不能够自己承担责任;而后者则认为,管理就是“领导”或“引导”。当然,无论是管理的差异,还是差异的管理,都是建立在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的,都是在交往实践的活动中实现的。

没有差异就不存在管理,正是差异导致了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丰富与完善。今天的中国仍然是精英的时代,其任务仍然是现代化,而人的解放与发展是其关键,这也就是说,因为绝大多数的民众形成复杂而多极的“差异”,才促使精英的存在与发展,差异既是结果也是原因。今天的团队,也必须有“领袖”或“精神领袖”,而没有差异,怎么能产生“领袖”或“精神领袖”呢。不同的“组织文化”以及其不断的“革新”,实际上都是不断追求“差异”的结果。所以,从“差异”的新视野来看,今天中国的管理,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应该是“诸侯林立”与“群雄并起”,而不应该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者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与口号下“一起剔除”。无论是管理的主体、客体,还是主体际,都只能在交往实践的“事实”中形成:“不管鸟翼是多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向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理论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也不会飞翔起来。”[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17357.html


上一篇:哲学论文发表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
下一篇:科技哲学论文认知科学的动力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