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史哲杂志社解读彭加勒哲学思想(2)

发布时间:2015-02-10   |  所属分类: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第四,彭加勒认为,由于其他人的感觉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永恒封闭的世界,我们无法验证,我们称之为红色的感觉与我们邻人称之为红色的感觉是相同的。因此,感觉是不可传达的,或者毋宁说,感觉的纯粹的质是不可传达的、永远无法解释的,可是感觉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由此出发,彭加勒得出结论说:“凡客观的东西都缺乏一切质,仅仅是纯粹的关系。”([1],p.348)我们知道,质是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互区别的内在根据,客观的东西怎么会缺乏一切质呢?况且,“关系”只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之间才具有,孤立地看每一个事物没有独立的客观意义。彭加勒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认为一切事物都不具有客观性。

  第五,彭加勒还提出了对于“联接关系”的客观性的衡量标准问题。在他看来,“这种标准与我们对外界物体的信仰完全相同”,因为“外界物体是这样的实在,以致在我们看来,它们在我们身上引起的感觉似乎是由我们所不了解的某种不可破坏的结合物互相结合起来的,而不是由一日的偶然机遇相互结合起来的。”([1],p.352)这种观点只不过是马赫的“物是感觉的恒久可能性”的旧调重弹而已。

  二、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

  彭加勒一方面断言,物是感觉群的恒久结合,世界的客观性要由众人思想同一来保证,另一方面,他也承认认识来源于经验,科学由事实建造。在涉及到哲学基本问题时,彭加勒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唯心论者,而在涉及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时,他却坚持自然科学家的传统,直率地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议论,是一个唯物论的经验论者。经验主义不仅表现在彭加勒的言论中,而且也贯穿到他一生的科学活动中。

  彭加勒开宗明义:“实验是真理的唯一源泉。唯有它能够告诉我们以新事物,唯有它能够给我们以可靠性。这是谁也不能怀疑的两点。”([1],p.127)在他看来,“一切定律莫不来自实验”([1],p.281),“从每一个经验中,用一系列的数学演绎法便可推出许多结果,于是每一个经验将能使我们认识宇宙的一角。”([1],p.27)“不凭实验,基于某些不成熟的假设来说明宇宙,长期以来只是幻想。”([1],p.280)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谬论时说:“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这些材料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 ([5],p.77)彭加勒主要是一个数学家,通过数学研究的实践,他也达到了这一正确的认识。彭加勒说:“纯粹数学家,如果忘记外部世界的存在,那么他就会像这样一位画家:虽然深知色与形如何配合,但由于缺乏实物模型,其创作能力会很快衰竭。”([1],p.284)

  彭加勒一生的科学活动也处处贯彻了经验论的原则。例如,在世纪之交,一系列革命性的新发现和新实验纷至沓来,严重地动摇了物理学的基础,导致了物理学的危机。面对旧理论的“废墟”,彭加勒既不像大多数物理学家那样,固守机械自然观的一隅之地,把经典理论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实物,也不像一些轻薄之徒,张皇失措,怀疑一切,哀叹“科学的破产”。他认为,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有必要进行改造,但是它的基本理论却保持其固有的价值。他指出,这些理论是实验反复证明过的。它们代表着无数观察的精髓。因此,即使它们不能原封不动的存在,它们也能够经过修正而继续有效。

  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也使彭加勒对十九世纪末的一系列新的实验发现满腔热忱 。但是由于过分看重经验,也使彭加勒在一些问题上等待观望,畏葸不前。彭加勒是相对论的先驱。1895年,他第一个提出尝试性的建议,认为像相对性这样的普遍原理应该是必要的;1898年,又是他第一个讨论了假设光速对所有观察者都是常数的必要性。但是,由于他把这两个原理仅仅看作是经验定律,而没有坚持他的约定主义立场,把二者提升到普遍的形式原理的高度来看待,因而尽管他已走到相对论的门口,也无力打开这扇大门 。在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后,他认识不到相对论与洛伦兹电子论的本质差异,长期对相对论保持缄默。 当他得知考夫曼(M.Kaufmann)1905年的实验结果(后来有人指出结果有错误)表明,电子的电磁质量的变化不遵守洛伦兹和爱因斯坦公式时,这使他深深陷入忧虑之中。提到这一实验结果时,彭加勒承认:“它似乎表明相对性原理并不具有诱使我们给予它的精确无误的价值。” 直到1908年,彭加勒还不愿匆忙确认有关新理论的地位,他说:“也许有些人过于匆忙承认这些新奇的东西已经最终地确立了,并且正在打破我们昨天的偶像。在赞成这种观点之前,再等待更多、更可信的实验恐怕是妥当的。”([1],p.486)

  关于经验和实验问题,彭加勒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看法。他指出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也认识到观察和实验渗透着理论以及实验本身的“局限性”。

  三、约定主义的哲学创造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exuelw/9113.html


上一篇:中级职称论文马克思自然观的环境伦理思想
下一篇:发表文章解读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中国传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