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哲学语法对人工智能框架问题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10-17   |  所属分类:智能科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维特根斯坦哲学能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启示,这其中就包括对于人工智能框架问题的启示。维特根斯坦在其学术生涯的早期和晚期对于框架问题给出了截然相反的解答,而其晚期思想的代表作之一的《哲学语法》中的一些具体内容则体现了其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解答方式。

哲学语法对人工智能框架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哲学;智能

  一、维特根斯坦哲学与框架问题

  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哲学思想大致可分为早期的逻辑原子主义和晚期的日常语言学派两个阶段,我们从人类知识学的角度对其哲学思想进行解释,认为维特根斯坦在这两个时期分别对人工智能框架问题给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解答:早期的解答是“凡是能够(用形式系统)说的事情(知识),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用形式系统)说的事情,都应该沉默(不是知识)”,知识能被完全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其晚期思想认定日常语言生生不息,创造一套严格的语言(形式系统)来表述哲学(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人们的日常语言(进而部分人类知识)只是一种语言的游戏,知识无法被完全地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论及维特根斯坦哲学对人工智能科学的启示,就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综合气质对于当前“一盘散沙”式的AI研究而言是很具有启发性的。本文从作为维特根斯坦代表性著作之一的《哲学语法》入手,探讨其对“知识无法完全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这一观点的具体论证。笔者尊重维特根斯坦“哲学是思考概念”,先行给出在当前语境下对形式系统的定义:形式系统由形式语言与推理规则或转换规则共同构成,而形式语言有语法和语义两个组成部分,故语法、语义和推理规则或转换规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形式系统。

  二、在《哲学语法》中的具体体现

  “如果我们考察一个词的实际的用法,那么我们看到某种波动的东西。在我们的考察中我们用某种较为固定的东西来对抗这种波动的东西。正如人们为一处风景的不断地变动的图像绘制了一幅静止的画像一样”(第一部分,节149),就像和知识相对应的经验世界本身是不断波动的一样,一个词的实际用法也在不断波动,自然语言对经验世界的描述只可能是简单、片面和不真实的,而无涉经验的自然语言中的语词甚至天然就是波动的。即便如此,从始终处在波动之中且无法被我们把握其确切语义的语词出发依然能够构造出知识,进而得出知识无法仅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的结论。“人们不能说,逻辑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实际,严格说来它只适用于一种理想的语言,还有诸如此类的东西。人们至多能说:‘我们构造一种理想语言’,比如与口语相对;但是,不能说,我们说出了某种只适用于一种理想语言的东西”(第一部分,节153),维特根斯坦质疑了逻辑规则的唯一性,所谓理想语言(形式系统)只能被人们后天构造。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的知识有无数可能被构建的方式,却仅有特定的一些逻辑规则的合法性(如三段论、类比推理、因果推理等)获得认同,进而从反面说明仅将知识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是无法实现的。“在‘事情是如此这般的’这个图示中,‘事情是’真正说来是真值函项的作用点。‘事情是’因此是一个真值函项记号系统中的一个表达式。它是这样一个表达式,即它向我们表明了在此语法的哪一部分在起作用”(第一部分,节308),“事情是怎样的”可被看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的表述,但同样能够被形式化地分析,自然语言在这里处于形式语言之先,形式语言则作为一种对自然语言进行分析的、反思性的语言存在,故无法构成全部知识。“我想说:‘我的期待是以这样的方式做成的,即无论出现的是什么东西,它们必定均与它一致或者不一致”(第一部分,节332),对人类智能而言,不在旧有范式下的全新经验可被允许,且总能够对未知和未来有所预期,但对(不包含缺省逻辑的)形式系统并非如此,对原命题集合的否定“不意味着任何事情”——原命题集合和对原命题集合的否定将构成全集,“什么都说也就什么都没说”。人类智能之高明就在于它不对全部非原有命题有所预期,进而原有命题集合与新预期(命题)之析取将不构成全集,进而对人类行为具有指导意义:这亦是缺省逻辑的本质,缺省逻辑所缺省的部分恰恰是全集与这种析取之差。这里的局限性在于:缺省逻辑只蕴含对缺省内容的忽略,但不蕴含对非缺省内容的增强,终究是片面的,无法为“以形式系统构建全部知识”立论。

  三、结语

  从维特根斯坦晚期著作里任意抽取出一节文字来,或许我们都能够由此找到一条合适的逻辑“路径”对“知识无法完全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进行论证,且每条“路径”都将给我们一些特有的启发,因为这将是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能否完全建立在形式系统之上?”的解答。我们将上述问题的范围缩小一些,比如缩小到“为何行动的背景知识无法被形式系统全面表征?”于是在保持对问题的解答基本无变化的前提下我们获得了关于人工智能框架问题的一些启发。

  作者:高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zhinenkexuelw/20765.html


    上一篇:STEM教学与科学课程融合的思考
    下一篇: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设计的发展策略